8月的5本讀書筆記


8月的5本讀書筆記


許三觀賣血記

8月的5本讀書筆記


餘華是用最簡單的文字描繪出了最優秀的小說。

許三觀一生對自己的負責、對家庭的擔當都體現在一次次賣血中。為自己娶妻生子、為大兒子許一樂賠錢、為自己的愧疚、為家人的口糧、為二兒子疏通關係......他父亡母嫁,無根無基,有任何大事只能靠賣血扛過,以至於老年賣血被拒,他一下慌了,家裡若有災難,自己再也無力抵抗,一時老淚縱橫。許三觀一生處理事情,過程粗鄙但結局往往溫情樸實。許三觀那個時代的人,臉皮與人情一樣厚。

《許三觀賣血記》裡我最喜歡的情節,是一家人實在沒有糧食時候,許三觀說“用嘴給你們炒一道菜”。

許三觀說,“我就給三樂做一個紅燒肉。肉,有肥有瘦,紅燒肉的話,最好是肥瘦各一半、而且還要帶上肉皮,我先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的。有手指那麼粗,半個手掌那麼大,先把四片肉放到水裡煮會,煮熟就行,不能煮老了,煮熟後拿起來晾乾,晾乾以後放到油鍋裡一炸,再放上醬油,放上一點五香,放上一點黃酒,再放上水,就用文火慢饅地燉,燉上兩個小時,水差不多燉干時,紅燒肉就做成了……”許三觀聽到了吞口水的聲音。“揭開鍋蓋,一股肉香是撲鼻而來,拿起筷子,夾一片放到嘴裡一咬……”許三觀聽到吞口水的聲音越來越響。“你們聽著,這道菜是專給三樂做的,只准三樂一個人吞口水,你們要是吞上口水,就是說你們在搶三樂的紅燒肉吃,你們的菜在後面,先讓三樂吃得心裡踏實了,我再給你們做。”

貧則貧已,其樂不減。

《三十六大》

8月的5本讀書筆記

《三十六大》是馮唐的三十六封信,是一本有趣的散文合集。有寫給侄子、90後,寫給司馬遷、金聖嘆...更多的是寫寫這俗世生活的爽與不爽。

馮唐告訴外甥:“獨立思考,時常忘記標準答案,讀讀歷史,多走些地方,多聽你姥姥罵街、天、地、人、獸,有幫助”;馮唐寫小姑娘:“清湯掛麵頭,牛仔褲,瘦的好看,胖的也好看,乳豬無肥肉”;馮唐給別人些序 “

心裡一撮小火,身體離地半尺,不做螻蟻不做神,做個寫字的人”;馮唐說:“小孩靠近佛,沒有是非觀念,大人和輿論一堆,就是滿腦子成見”。

我很羨慕內心有想得明白的道理,又能將其說得明白的人。我相信隨著年歲漸長,大多數人可以做到前者,卻無力後者,而馮唐兼得。讀《三十六大》,你會喜歡這個碼碼字,喝喝酒,想想姑娘,念念經的中年人,你也會很想去看《不二》。


《人生有何意義》

8月的5本讀書筆記

對於類似於“人生有何意義?”這種我想不明白的事情,我將其歸根於自己想得太多,書讀太少,睡覺規避之。但是如果別人問我,我會給出一個精準的回答:“人生的意義就是做你喜歡做的事情”,後來發現大家的問題在於 “ 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 ” ,而彼時我看了一集TED,我覺得答案應該加一句 “ 退一步,先做你有能力做並且做得好的事情 ” 。現在我看了胡適的《人生有何意義》,我覺得這個回答是對的,總而言之就是 “ 全靠自己作!”,如果覺得這句話有貶義,那就改成:“全靠自己作為”。

01

胡適同學也問他這樣的問題,這位同學是個教書先生,結婚後卻陷於養家餬口,每天熙熙攘攘忙到半夜,為的就是“我要吃飯,老婆要吃飯,孩子要吃飯”這一件事,沒了時間讀報做學問。所以他問:“像我這樣養老婆,喂小孩子,就算做了一世的人嗎?”

胡適回答:

人生的意義全是各人自己尋出來,造出來的:高尚,卑劣,清貴,汙濁,有用,無用,……全靠自己的作為。生命本身不過是一件生物學的事實,有什麼意義可說?生一個人與一隻貓,一隻狗,有什麼分別?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何以有生,而在於自己怎麼生活。你若情願把這六尺之軀葬送在白晝作夢之上,那就是你這一生的意義。你若發憤振作起來,決心去尋求生命的意義,去創造自己的生命的意義,那麼,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義,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義,生命無窮,生命的意義也無窮了。

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作點有意義的事。

02

《新生活》一篇中提到“人畜有別”寫的簡單有趣,“畜牲的生活只是糊塗,只是胡混,只是不曉得自己為什麼如此做。一個人做事應該件件回得出一個‘為什麼’。為什麼娶媳婦要叫那麼多叫花子?為什麼罵人要罵爹孃?”

03

《差不多先生》。有位差不多先生,山西同陝西差不多,千與十差不多,八點半與八點三十二差不多。後來差不多先生生病了,說死了同活著差不多。別人說他不認真,不計較,思想超然,很有德行。於是差不多先生名譽越傳越遠。從此有了懶人國。

《做工的人》

在我讀完 “ 走水路 ” 的時候,我決定一定要買到這本書——《做工的人》。

8月的5本讀書筆記

《做工的人》記錄了一個我不曾企圖瞭解的圈子,一個人一生的從業經驗或者見人識物實在有限,很多作家去書寫這樣或那樣的生活,讓我們可以在書本中去體察體會人心人性的涼薄與溫暖,但是對於各個行業的酸甜苦辣,大多作者也只能短暫的有距離的觀察臆想,只有那些站在自己立場上的人,才能不帶著上帝視角,帶著自己的經歷、感情與偏見去闡述自己行業那本難唸的經。也因此,我們需要像林立青這樣來自各個行業的作者,去真實的記錄不同行業的文化與生活。

我生活中時常遇到工人,但是他們對我來說仍舊是一個模糊的群體,我看到的工人或是在腳手架上做著高強度體力活忙碌的工人,或者在地鐵裡穿著灰灰藍藍的工裝,有時會提著一個大袋子或者一桶的工具,他們三倆結伴,明明在人群中特別顯眼,卻最容易被大家忽視。

我從沒想過,也沒有能力去深度接觸或關心這個群體的圈子文化與人生經歷。我沒有他們的語言系統,我沒有包羅萬象的親和力,我不知該如何與這些我有完全不同經歷的人溝通。但是這就是書的魅力,它能夠給你這樣的一個機會,去突破你自身的侷限去了解你周圍的看得到卻不常接觸到的人,去幫助你看看你所不曾經歷的人生,讓你可以更加開闊地去看待這個世界。


8月的5本讀書筆記

《做工的人》就是如此,作者林立青,是一位在工地打工十年的監工。做工的人,是他工作中遇到了泥瓦匠搬運工,這些人是被主流媒體忽視的人群,卻是他身邊一個個有酒有故事的同伴朋友。

我們總是被 “中產”、“小資”、“富二代”、“窮人”這些以物質分人群的籠統概念包圍,人群與媒體的目光也大多追隨資金流而去,很少有人去為這些,因為缺少文化教育而在互聯網時代“失聲”的工人去闡述自己看上去不那麼“閃亮”的生活圈子。所以當他們得知林立青在寫一本關於他們的書時,有師傅會特地找來,對他說:“你快來問我,我全部都告訴你”。

是啊,那也是他們有血有肉,用愛與責任堆砌起來,卻無人問津人生啊。也因如此,這樣的書以及作者林立青這樣的人,才愈發顯得難能可貴。

《做工的人》是難以取代的作品,書的扉頁寫到:“如有雷同,請哀矜而勿喜”。林立青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便從這些故事中看到真相,即便得知了做工的人的苦衷,也不要高興。因為,“這並不值得高興,我也不覺得有什麼高興”。

《島上書店》

關於父愛拯救一對父女的故事。

8月的5本讀書筆記

小島書店店長AJ對著通知他“抱歉您妻子出車禍去世”的警察說:“接下來你會給我些許安慰,然後黑暗降臨,一切都結束。可是…我覺得這很像一部長篇小說,我是說從感情上來說,要過上好一陣才能經歷完,你知道嗎?”

他向後來喜歡人這樣談起妻子:“妻子的去世,不是一件事情,是失去,失去再失去”。

妻子雖然離開他仍舊經營島上唯一書店,只是換掉了所有和妻子熟識的人。日子得過且過。故事的轉折,是他丟了一本可以賣掉養老的書,卻收到一個被媽媽悄悄送來的小女孩。截斷死板的後路,擁抱新生的活法。

小孩的到來打亂了他“把自己喝死,把生意做垮”的計劃。他成為了父親。一個人一旦開始在乎一件事,就發現自己不得不開始在乎其他事情。父親的角色,重新拯救了他的生活。“撫養女兒,管好書店,好好讀書”成了他的人生規劃。

他還是成功追到了出版社的銷售女孩,把她“拐”到小島上來。“有什麼比看著兩個真正長大的人結婚,更讓人開心的呢”。

還以為結婚了,故事尾聲了吧。小朋友的成長又有更精彩的故事。也有更悲慘的故事,店長得了癌症,治而不愈。他走後,小島書店換了店長,出版社換了新的銷售。雖然受到電子書的衝擊,但小島書店的故事還在繼續。

8月的5本讀書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