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數科估值迷局:成交價格14.76億 VS 股權估值30億

京東數字科技集團(下稱"京東數科")2.43%的股權被新股東以14.765億元拍下,而這一成交價不足其股權估值的一半。

2019年12月25日,京東拍賣平臺更新了一項司法拍賣,哈爾濱譽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譽衡集團")將其持有的京東數科2.43%股權,以14.796億元的起拍價進行網絡競拍。拍賣於當日上午10:00開啟,26日上午10:00結束,期間吸引了5959人圍觀,2人報名,1次出價。

最終,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旗下國新央企運營(廣州)投資基金(下稱"國新央企")作為唯一出價的競買者,以起拍價購得了上述股權,成為京東數科的新股東。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譽衡集團已於12月31日退出京東數科股東行列,新增投資人國新央企,並完成工商變更。

京東數科估值迷局:成交價格14.76億 VS 股權估值30億

確認書

網絡競拍確認書;截圖來自京東拍賣平臺

早在2019年1月5日,京東數科CEO陳生強曾對外透露,完成B輪融資後,該公司估值已經超過1300億元。

近日,京東數科方面進一步對外表示,2019年,京東數科在收入和利潤上同時實現高增長,並且已經連續2年盈利。2020年年會上,陳生強還宣佈,京東數科將加大對於優秀人才的激勵,例如,公司員工只要得到了晉升,加薪比例的下限至少設為30%。

在這樣一片花團錦簇下,京東數科的估值理應在2019年繼續實現增長。

但財經網發現,2019年年末的這一次拍賣結果顯示,京東數科2.43%的股權對應14.796億元的市場出價,這意味著市場對京東數科的總估值預期不超過609億元。相比於去年年初陳生強公佈的1300億元估值來說,折價超過50%。

一位從事大宗股權交易的中介人士告訴財經網,在大宗股權轉讓交易中,一般來說,轉讓價格在8折左右。上述人士表示,他曾經手的某家上市金融科技公司股東大宗減持,最終成交價為8.2折,談判底價為8折。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拍賣標的物的京東數科2.43%股權對應的是譽衡集團約7423萬元的出資額,執行司法拍賣的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特別提醒,根據京東數字科技2017年股權重組的相關安排和2018年B輪融資後的股權結構:

(1)京東集團在京東數字科技累計稅前利潤為正的情況下,將獲得京東數字科技未來稅前利潤35.93%的收益權;

(2)京東集團可在未來將收益權轉換為京東數字科技35.93%的股權。

由此可知,譽衡集團所享有京東數字科技的實際權益比例將低於2.43%。同時,司法拍賣因其拍賣時間的緊迫性和股權資產的不透明性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可能導致拍賣價格出現更大幅度的折讓。

受到上述因素影響,該股權標的價值可能出現一定波動。但有資管人士向財經網表示,如果波動過大,評估價格低於估值較多的可能性更高。

以2019年流拍率高達60%的銀行股權拍賣為例,7-8折屬於合理區間。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曾表示,由於投資者對於銀行的未來發展看不清楚,對於不良資產的真實狀況看不清楚,於是就粗暴地先打個很大的折扣,留足風險敞口,提前計提可能的損失,導致銀行股權在拍賣中頻頻出現打折出售的情況。

非上市銀行的股權轉讓通常由第三方評估機構評估,以評估價格為轉讓價格。對此,每日經濟新聞援引一位拍賣行從業人員的觀點表示,在司法拍賣中,銀行股權通常以評估價的7-8折拍賣,而一般轉讓時,不用打折。

相比之下,若以估值為基數,此次京東數科股權拍賣超過50%的折價幅度依然顯得十分醒目。

早在2016年,多家國際研究機構及媒體已經開始警示金融科技公司過高的估值可能存在泡沫。美國《商業週刊》雜誌指出,金融科技公司不斷走高的估值讓投資者和有意收購它們的大公司望而卻步,而其自身的業務模式又不足以令其進入公開市場。2018年,FT金融時報也指出,對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應該擺脫"業績表現與估值近乎無關"的怪圈,迴歸理性。

事實上,國內外已有多家金融科技公司在進入二級市場時慘遭滑鐵盧,如移動支付公司Square曾以60億美元估值進行融資,卻在一年後以30-40億美元的價格上市;金融科技服務商品鈦(PinTech)赴美上市時估值8億美元,如今總市值不足8000萬美元等。

金融科技公司對外宣稱的估值是否過高猶未可知,但肯定的是,金融科技未來的發展並不會一帆風順,其中暗藏著諸多風險和挑戰,這一切不應被外界所忽略。此次,國新央企以折價過半的起拍價就獲得京東數科股權標的物,也許正是金融科技公司估值"退燒"的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