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生態環境技術服務體系 精準支撐汙染防治攻堅戰

加快構建生態環境技術服務體系 精準支撐汙染防治攻堅戰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幫扶企業治理汙染的有關指示精神,根據生態環境部監督幫扶工作的部署,環境發展中心從今年初開始,圍繞地方和企業在汙染防治攻堅戰中對生態環境技術需求問題,結合參加督查幫扶工作組瞭解有關情況,並先後在成都、東莞、福州、咸陽等地開展調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啟動後,又到洛陽、長沙等地繼續開展調研。當前,面對全國範圍的和豐富多樣的技術需求,目前的幫扶工作是否能夠滿足各地迫切的現實需要?各地有哪些環境技術需求?如何才能有效幫扶地方,滿足他們的環境技術需求?記者日前專訪了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主任、黨委副書記任勇。

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面臨的新的急迫問題是什麼?

答:“不會管、不會治”已經成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面臨的新的急迫問題。

長期以來,有兩個重要問題始終困擾和嚴重製約著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程和效果:一個是不少地方黨委政府不是真重視生態環保工作;一個是很多企業不是真想治理汙染。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導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汙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在這些變化中,上述長期困擾生態環境保護的兩個重要問題發生了質的改變。目前,總體上看,無論是否知行完全合一,但地方黨委政府生態環保責任壓實和真抓抓實的態勢、企業想達標真治汙的態勢初步形成,這是圓滿完成“大氣十條”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原發動力和基本原因。

在近來的調研中,情況悄然發生了很大變化,市縣領導對當地環保工作基本是瞭然如胸,而且感受到是在真抓實幹。

在調研中,普遍而強烈地感受到汙染防治攻堅戰中出現兩個新的突出問題:一是市縣政府急切地想知道,按照國家和省上的治理要求和措施落實下去後,大氣質量能不能改善到考核的目標?需要有專家說的清清楚楚,才敢下“狠手”、出硬招;否則,事倍功半,既要被追責,又會被當地企業和市民埋怨,風險太大。二是企業急切地想知道,誰能幫他們制定治理的方案,上哪裡能找到治理的技術裝備,上門推薦的技術裝備靈不靈;否則,既要面臨關停的風險,又白花錢。

環境規劃院於今年初對30個省2586家民營企業關於參與汙染防治攻堅戰情況的調查顯示,97.3%的受訪企業通過多種信息渠道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有所認知和了解。71.4%的受訪企業接受了環保督查執法,70%的受訪企業認為在汙染防治攻堅中,政府應提高環境治理參與各方的合作體系建設;60%的受訪企業認為應加快環保產業的成果轉化,完善產品認定標準,需要政府支持推動新技術的廣泛應用。

因此,總體上判斷,近年來通過前所未有的強化督察(查)和嚴格執法,我國環境監管的形勢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地方政府“不作為”、企業“不想治”的突出問題正在向地方政府“不會管”、企業“不會治”的問題轉變,當然,不少地區依然是兩類問題並存。

問:開展汙染防治幫扶工作的總體情況如何?

答:根據我國環境監管形勢的新情況,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對地方政府和企業汙染防治的技術幫扶工作,切實落實總書記的有關指示精神。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聚焦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標誌性戰役,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要充分依靠科技手段實現精準治汙”。2017年組建了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向重點區域城市派駐專家組,幫助研究制定“一市一策”。2019年組建國家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聯合研究中心,派出40多個專家團隊,幫扶沿江城市治理水環境。將重點區域的強化督查組改為強化督查幫扶組,既發現問題,又幫助解決問題。組建工作機構,發佈專項指導意見,舉辦專場技術展示對接會,全面推動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14個省區市開展了專項幫扶工作。比如,吉林省開展了“專班抓項目”、“萬人助企業”;河北省開展了“萬名環保幹部進萬企”;上海市建立了聯繫服務民營企業工作制度等。

大體上,在汙染防治攻堅中,目前市縣兩級政府的技術需求有兩類:一是精準的綜合性治理方案。即針對水、土、氣等攻堅戰的質量目標,根據當地實際,需要精準的對策措施,換句話說,就是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就可以達到考核目標,在清晰準確的汙染源解析和排放清單的基礎上建立目標與措施之間的量化響應關係;二是精準的專項治理方案,例如重汙染天氣應對方案、某一黑臭水體治理方案、某一行業或工業園區的汙染治理方案、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方案等。在企業層面,因行業、技術工藝、規模和特徵汙染物等的不同,技術需求紛繁多樣。

針對上述需求,地方組織的幫扶工作,特別是生態環境部組織的兩個國家聯合中心,對部分地區精準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幫扶工作本身體現了環境治理方式的創新,對改善政府與企業的治理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廣西的企業負責人說,生態環境部門以前跟我們是“面對面”,現在是“肩並肩”;生態環境部門能“換位思考”,我們的關係“越來越融洽”。

但面對全國範圍的和豐富多樣的技術需求,目前的幫扶工作依然不能滿足各地迫切的現實需要,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一是市縣兩級生態環境專業能力薄弱,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基本不具備開展精準治汙的綜合性方案和專項方案的研究編制能力,主要依靠國家和省級專業團隊,需求旺盛,供給不足,且供給難以及時。例如,有的城市排隊等候專家團隊,焦急等待汙染源解析結果和排放清單,任務落實與對應的精準措施錯時,心中無數。

二是環保技術和服務市場不發達,也不規範。一方面是治汙企業不知道到哪找技術;另一方面是對上門的技術不放心,魚龍混雜,沒把握。也就是說,環保技術和服務市場信息不對稱,供需缺乏對接渠道,現有的技術需要權威規範的評估認證。

三是幫扶工作剛剛起步,缺乏系統謀劃,問需不夠全不夠準,幫扶不夠深入,幫扶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目前一些企業的治汙和相關的幫扶,還處在應急式狀態,還沒有精力、能力和主動意識從源頭控制、過程清潔化、末端綜合治理與利用的系統化方式解決問題。

問:針對當前汙染防治攻堅戰面臨的新的問題,有什麼解決思路和方法?

答: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上強調,要增強服務意識,幫助企業制定環境治理解決方案。為了落實總書記的指示精神,解決汙染防治攻堅戰中出現的新問題,在生態環境部的組織和指導下,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開發、建設和運行了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

作為一個國家級技術服務平臺,平臺收錄了經過規範評估的,由政府、大專院校、科研機構、企業和社會團體研發的生態環境治理技術和管理研究成果,具有發佈主體的權威性、技術信息的可靠性、用戶的多樣性、功能的豐富性和服務的針對性等特色。平臺定位於直接面向各級地方政府及其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部門、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企業提供技術服務,是環境管理者的工作平臺;同時,也是直接推動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平臺,服務於從事環保產業發展的科技機構和企業。平臺擁有可靠的技術信息,依託龐大的生態環境技術團隊,提供專業的專家團隊諮詢服務。

目前,平臺匯聚了生態環境部近十多年組織研發的環境治理技術類和管理類成果4000多項,包括“水汙染防治控制與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2500餘項、環保公益項目成果1000餘項、國家先進汙染防治技術目錄技術400餘項。平臺一期賦有三項主功能:一是線上查詢。通過模糊查詢,可搜索到按匹配程度和技術成熟度排序的,相關技術或管理成果清單;根據對清單的判斷,用戶可以與平臺在線人員對接,獲取更多的信息和線下技術服務。二是需求上傳。如果線上查詢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用戶可以直接在平臺上傳需求的具體內容,在線人員和線下專家團隊經過研究後,會第一時間聯繫用戶,提出解決需求的方案。三是技術推薦。任何機構和個人,都可以通過平臺上傳可行的生態環境治理技術內容。經專業技術服務團隊按照有關技術評估規範評估後,該技術將被授權在平臺推薦應用。

平臺一期還有五項其他功能:一是根據汙染防治攻堅戰的熱點需求,用文字和影像的方式在平臺展示成熟度高的技術。二是展示技術應用以及綜合性生態環境治理的典型案例。三是權威發佈生態環境技術服務、成果轉化和汙染防治攻堅戰工作有關的政策法規、標準規範及重大活動等信息。四是發佈生態環境治理技術或項目需求信息。五是專門配備了一個為科技人員、管理者等用戶提供技術成果綜述系列服務的大型數據庫。

平臺二期將新增或強化三大功能:一是擴充技術成果信息,使平臺成為國內最大的技術成果庫,覆蓋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工作領域;二是藉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增強平臺在線提供問題解決方案的智能化。三是引入金融投資功能,為生態環境治理技術二次開發與產業孵化對接融資服務。

問:對如何推動生態環境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有何意見和建議?

答:第一,高度重視,系統謀劃,加快構建生態環境技術服務體系。

隨著強化監管和汙染防治不斷向縱深推進,或者說,當地方生態環保責任壓實到位和企業守法常態化的態勢基本形成後,“不會管”、“不會治”已經成為環境監管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面臨的新的突出問題,對政策指導、治理方案研究、治理技術選擇的需求空間大量釋放,而且非常迫切。

從國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結構看,與法律法規、行政措施、經濟手段的發展情況相比,技術服務體系相對滯後,在技術治汙的邊際效果不斷增大的情況下,構建完善的生態環境技術服務體系成為實現國家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抓手。

生態環境技術服務體系,應包括應用基礎研究、對策研究、技術研發與轉化、技術裝備開發、諮詢服務、供需對接等方面。技術服務體系的構建既有政府的職責,也有市場機制的屬性。其中,在生態環境應用基礎研究和對策研究、關鍵技術研發等方面,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其他環節依靠市場機制推動,但政府應發揮引導和規範作用。

因此,根據目前的狀況,生態環境系統需要強化對相關技術服務體系構建的組織、引導和推動作用,全面規劃,系統推進。

第二,以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為抓手,以綜合服務平臺為載體,牽引技術服務體系建設。

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培育產學研結合、上中下游銜接、大中小企業協同的良好創新格局。在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總書記又強調,要加大應用基礎研究力度,以推動重大科技項目為抓手,打通“最後一公里”,拆除阻礙產業化的“籬笆牆”,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

“十一五”以來,國家投入100多億元,圍繞水、大氣、土壤、生態、核與輻射安全、環境健康等領域開展了大量的應用基礎研究工作,加強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豐碩。其中,環保公益項目和水專項就產出了數千項科技成果。但這些成果距離管理和治理應用的“最後一公里”始終沒有全面打通。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難這一普遍的“頑疾”,2017年在環境發展中心組建了專門的機構隊伍,部黨組多次專題研究部署水專項的成果凝練和應用問題,於2018年發佈了推動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指導意見,李幹傑部長於2018年底專程到環境發展中心調研指導相關工作,黃潤秋和莊國泰副部長多次專題研究督導相關工作。

目前,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應抓好四個重點:一是不斷完善和運行好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簡稱平臺),利用信息化技術,為技術擁有方與需求方搭建一個對接的“超市”,達到“網盡天下環保好技術、回應各方環保諸需求、匯聚環保專家做服務”的目的。二是以水專項成果為基礎,在重點區域,舉辦專題技術對接會。三是儘快建立規範的生態環境技術評估的工作程序和技術要求,解決生態環境技術和裝備市場良莠不齊,技術需求方不放心的問題。四是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逐步形成覆蓋主要地區的技術推廣應用網絡。

第三,下大氣力,強化生態環境系統技術服務能力建設。

在國家和省級生態環境部門,要進一步明確和強化生態環境技術服務體系構建的推進職能,加強相關應用基礎研究、對策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的機構和隊伍建設,組建專門從事技術轉化和推廣及部分諮詢服務的機構和隊伍。

在本輪行政體制改革後,市縣兩級生態環境部門的監管能力和機制得到明顯加強和改善,下一步改革的重點應在提高專業化能力上下功夫,切實提高市縣兩級一線工作部門的治理能力。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技術服務工作中的作用。行業協會的專家對本行業的生產情況和技術工藝非常熟悉,是行業汙染治理的行家裡手。要通過建立合作機制,充分發揮行業專家的作用。

更多鼓勵環保設備製造企業和細分專業技術環保企業的發展。生態環境技術研發成果必須轉化為標準化的設備才能得到應用,生態環境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既需要相關工程建設和諮詢企業的發展,現階段更需要相關裝備製造業和從事專項技術研發的細分環保企業的發展。

第四,不斷探索,進一步提高督查幫扶的質量。

調研中,市縣政府及生態環保部門的同志,對督查幫扶組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但同時建議,經過幾年的強化督查後,在保證獨立性的同時,在督查過程多問需企業和基層環境部門,根據地方的突出問題,在督查組中增加相應的專業人員,開展行業專項督查,真正做到既發現問題、又有效解決問題。這些意見建議,值得深入研究探討。

加快构建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 精准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