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應不應該尊重生命呢?

尊重生命,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不過,先別急著下定論。

在進入正題前,我們先簡短地談一談,一個特殊的宗教。


耆那教,這是一個對很多人來說比較陌生的名字。

作為印度的一大傳統宗教,直到今天,它還擁有著400萬的教眾。

像其他任何神秘的宗教一樣,它也有著自己的儀式,自己的組織,自己的世界觀。

人類應不應該尊重生命呢?

而今天,筆者之所以有興趣來談一談這個宗教,就是因為,在它的教義中,有一點十分地與眾不同:

不殺生,不食肉

人類應不應該尊重生命呢?

雖然在印度的宗教中,普遍地有不殺生、不食肉的傾向,但像耆那教教徒這樣徹底的,可能真的沒有。

他們真正地為了去尊重所有的生命,而付出了難以想象的行動

耆那教的教義,不僅要求教徒們停止宰殺動物或者用動物獻祭,甚至連在他們喝水的時候,也要進行過濾,以防止自己吃下那些可能混在水中的微小生物;平時要帶上面紗,小心謹慎地呼吸,防止自己將某些空氣中的昆蟲吸入嘴裡;走路時也要清掃腳前的地面,以避免不小心踩死那些小生靈……

如果仔細想一想,像這樣去尊重生命,無疑會讓人活的很累。

如果瞭解現代科學,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周圍無時無刻不存在著微小的生物,無論是昆蟲、真菌還是細菌、病毒。如果我們要把這些都算作生命,都去尊重它們的生命的話,那麼一個人最好的作為就是停止自己的一切作為。我們不應該呼吸,因為呼吸會把這些生物送入自己的呼吸道;我們不應該進食,因為就算你不吃肉,食用的植物也算是生命;我們更不應該行走,因為就算再怎麼清掃前方的地面,你還是會踩到生物,破壞其中某些個體的生物結構。

人類應不應該尊重生命呢?

簡而言之,如果真的要去尊重所有的生命,那麼一個人是無法生存的,他首先無法做到尊重自己的生命。

耆那教所努力前進的那個方向,是想要達到萬物和諧共處的狀態,這是一種大愛,一種理想化的追求。

然而,現實,卻已經擺在了我們面前,大自然本就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想要尊重所有的生命,不掠奪其他任何生命而生存下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麼,這就拋給了我們一個問題:

人類應該尊重生命嗎?對生命的尊重又應該達到什麼樣的程度?

首先我們要說,人類確實有尊重生命,對某些生命還充滿了敬意。

比如,在印度的文化裡,牛是神聖的,非常受人尊敬;在歐美的文化裡,狗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最親近的夥伴。

這些都是事實,無可質疑。

然而,如果轉換文化的視角,那麼問題就會變得很不一樣。

在歐美的文化裡,餐桌上的主食之一,就是牛排,即使在印度人看來,牛是神聖的,是不可侵犯的;在中國的文化裡,狗是可以吃的,是可以端上餐桌的,即使在歐美人看來,狗應該是親切可愛的寵物,而不應該被殺害。

我們能說誰對誰錯嗎?我們能夠肯定地說誰就是對的,誰就是錯的嗎?如果從單一的某種文化來看,總有一方是對的,總有一方是錯的,但是,這裡的著眼點卻根本不應該是文化,而應該是生命本身

人類應不應該尊重生命呢?

牛和狗都是生命,都是哺乳動物,都會活動,都會繁衍,都有自己的痛苦和快樂,若以生命的本質來說,二者又有什麼區別呢?

人們在尊重生命的時候,總是有選擇的,總是在自己的文化中尋求認同,於是就導致了一種狹隘的視角與觀點。

從這一點來看,耆那教那種無差別的對生命的尊重,無疑境界更高,格局更大。

雖然在今天,像耆那教那樣理想化的教義並不太可靠,但是尊重生命,卻仍是每一個人應有追求的。

試想,如果人們都能夠將自己的同情心延伸到與自己看起來很不同的動物身上,那麼當他對待與自己相似的人類同胞時,是不是也就不會再有那麼大的敵意了?

如果人類在發生衝突的時候,能夠想到文化衝突本身的狹隘,把每一個人都看做有靈魂的個體,看做需要尊重的生命,那麼衝突是不是就能夠緩解,甚至是消失?

尊重生命,它並不僅僅只是指素食主義或者愛護動物這樣的具體行為,它更是指一種態度,一種面對世界,會想著如何與世界和平共處,而不是處心積慮為自己牟利的人生態度。

所以,應不應該尊重生命呢?這種尊重又該到達什麼樣的程度?

最終,這個問題,還是要訴諸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

自己來回答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