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勞動教育這門“必修課”

□ 劉 佳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歸根到底要靠全體人民的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來實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央以最高規格出臺《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發出了上好新時代勞動教育“必修課”的總動員令。

勞動為文明奠基,文明因勞動而興。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偉大民族。在當代中國,勞動的政治意義已經超出勞動實踐本身。勞動壘砌社會主義巍峨大廈,構建個體與國家的命運共同體,塑造中國青年的現代性人格,孕育中國特色勞動文化。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歸根到底要靠全體人民的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來實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中央、國務院日前專門出臺《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做好新時代勞動教育作出頂層設計,指明行動方向,向全社會發出上好新時代勞動教育“必修課”的總動員令。

勞動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在中國社會情境中的現實展開,是由中國共產黨完成的。首先,確立了“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勞動價值觀,勞動者是最美麗的人;其次,構建了以勞動競賽、創新創業、志願服務、公益勞動、生產實訓等為內容的社會化勞動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為每一個人獲得勞動機會、創造勞動價值搭建舞臺;最後,形成了中國特色勞動教育體系,學校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勞動教育體系的中軸,是培育和弘揚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的主陣地,在當代中國勞動教育體系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意義。

中國共產黨歷來都把勞動教育作為制定教育政策、謀劃教育事業、推動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早在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聯繫起來”的文化教育總方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將勞動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逐步提高專業實習、技術教育、生產勞動在學校教育中的比重。改革開放後,我國勞動教育進入撥亂反正、有序推進、開拓創新的新時期。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從事體力勞動的,從事腦力勞動的,都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者。”這為勞動與教育深度結合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礎。此後,黨和國家圍繞勞動與教育如何結合、選擇什麼樣的結合方式、結合的側重點是什麼等問題進行積極探索,在實踐中總結出“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教育原則,這條原則被載入2015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強調全社會要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將勞動教育納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此次《意見》的出臺,標誌著勞動教育作為國家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確定下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發展的重大突破。

勞動教育是一個動態演進的政策體系、組織體系和育人體系,因勢而為、因時而變是勞動教育的鮮明特徵。新時代,我們要聚焦時代發展的中心命題、國家改革的重點任務、人才培養的核心使命,在守正與創新、思想與行動、整體與部分相統一中上好新時代勞動教育“必修課”。

守正與創新相統一。既要堅守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也要理論聯繫實際,創新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的理念、方法、載體和內容。既要堅守中國共產黨推進勞動教育的歷史經驗、優良傳統和成功做法,也要結合時代發展和實踐需要,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勞動教育重形式、輕內容等問題,切實扭轉勞動教育理念淡化、課程體系建設弱化、公眾理解片面化等問題,努力創新勞動教育的組織形態、課程形態、制度形態,使勞動教育面貌得到整體改觀、勞動教育質量實現跨越發展。

思想與行動相統一。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不是計劃經濟時期工廠勞動、農業勞動、義務勞動的“複製版”,也不是用勞動教育取代課堂知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替代版”,更不是對西方國家勞動教育體制機制的“模仿版”,它是紮根中國大地、汲取中華優秀勞動文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相適應、與時代新人培養目標相貫通的“升級版”。作為“升級版”的勞動教育,其最大特點就是堅持思想與行動相統一。一方面,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心在於勞動理念教育、勞動價值培育、勞動品格培養、勞動精神傳承,“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另一方面,勞動教育是“知意行”相互銜接的有機整體,在知曉意會基礎上,要培養學生的基本勞動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行為習慣。新時代勞動教育必須引導學生深入實踐、摸爬滾打、出力出汗,讓教育充滿鄉土色彩、生活氣息、汗水味道。

整體與部分相統一。勞動教育是一個開放性社會系統工程,這是由勞動教育“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上好新時代勞動教育“必修課”,必須堅持整體與部分相統一原則,把握勞動教育的辯證法。要做好勞動教育與知識教育有效連接。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要講好古今中外的勞動故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科學內涵、中國人民勞動創造的偉大實踐、個體勞動行為的基本規範,自然科學類課程要培養學生的勞動態度、創造精神、批判思維和動手能力,將勞動教育貫穿探索未知之謎,改造客觀世界的全過程。要做好不同學段勞動教育的有機銜接。按照《意見》要求,堅持分類指導、層層遞進原則,做好小學階段勞動教育意識啟蒙和培養,初中階段勞動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普通高中階段職業體驗教育和服務性、生產性勞動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勞動倫理與工匠精神教育,大學階段勞動意識強化和就業創業能力訓練。要做好學校勞動教育與社會主體參與的有力對接。勞動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勞動教育又是社會勞動教育體系的中軸。要完善激勵機制和對接渠道,通過學校勞動教育撬動社會勞動教育資源,引導企業、工廠、鄉村、社會團體、群團組織等社會力量投身勞動教育,形成學校主導、社會支持的勞動教育資源整合機制與服務保障體系。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