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最年輕的師長軍長都是他,22歲壯烈犧牲

紅軍最年輕的師長軍長都是他,22歲壯烈犧牲

年輕的師長:18歲當師長

尋淮洲,1912年8月生,湖南瀏陽人。15歲投身革命,參加過秋收起義和三灣改編。 1930年11月,尋淮洲率紅34師第100團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作戰,因為作戰有功,隨後被任命為紅12軍第35師師長,時年只有18歲。

年輕的軍長:20歲當軍長

尋淮洲任師長後,率部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二、三次反“圍剿”作戰,屢建戰功。 1932年12月,升任紅21軍軍長,年僅20歲。

紅軍最年輕的師長軍長都是他,22歲壯烈犧牲

年輕的軍團長:22歲

1933年10月,紅七軍團成立,尋淮洲被任命為軍團長,時年21歲。其時,軍團政治委員為蕭勁光,軍團參謀長為粟裕。 1934年7月,紅七軍團奉命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尋淮洲任軍團長兼抗日先遣隊總指揮。 1934年12月,在安徽太平譚家橋戰鬥中犧牲,年僅22歲。


紅軍最年輕的師長軍長都是他,22歲壯烈犧牲


13歲撰寫報國文章《現在的我》,15歲參加紅軍

想仔細瞭解尋淮洲,並非易事。他很早就犧牲,生前又處在紅軍初期的艱難歲月。即使作為紅軍的高級將領,他留給世人的資料仍然很少。

尋淮洲,1912年8月29日出生於湖南省瀏陽縣蓮溪鄉黃獅塘村。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關於尋淮洲的最早記載,是一份保存完好、筆跡俊秀的文字。

1925年,13歲的尋淮洲進入蓮溪鄉立高等小學就讀。在此期間,他寫了一篇題為《現在的我》的文章。文中寫道:“我們生在世界上,假使和那寄生蟲一樣,春來也好,秋去也好,一味甘食美衣,玩日愒歲,徒然食息於天地之間,由幼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空空過此一生,豈不是太無意識了嗎?但是我們既想做些事業,在生時,當著這做學生的時候,對於以前怎樣是小孩子,將來怎樣為大國民,這些事業,也不可不酌量一下。我現在的年紀,雖不是當大國民的時候,也不是當小孩子的時候了,所以我在這個學期內,對於學業上應該猛力前進,求一些豐富的知識;對於身體上,應該竭力鍛鍊,求一個強健的身體;對於辦事方面,更應該隨時練習,養成很好的才幹,預備將來與國家做些大事業……”

這是一位鄉村少年的內心獨白,也是一份充滿理想抱負的青春宣言。與之相呼應的,正是當時席捲而來的革命浪潮。

在與土豪劣紳、地主惡霸的鬥爭中,尋淮洲迅速成長起來。他成為一名共青團員,接受黨組織的派遣,積極參加逮捕鬥爭大土豪、減租減息等運動。與此同時,他也成為反動勢力的“眼中釘”。

1927年5月,長沙馬日事變後,當地反動團局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黨組織安排尋淮洲迅速轉移。

夜色中,15歲的少年疾步如飛。他的前方,是打響武裝起義第一槍的南昌,是秋收起義的風暴,是紅色革命的廣闊天地。

從此,他再也沒有回來。他給這片土地留下一個年輕的背影,和至今口口相傳的記憶碎片。而他留給歷史的,是一位優秀紅軍將領的戰鬥人生,是一位革命者永遠被銘記的崇高精神。


21歲成為紅軍最年輕軍團長

目前,我們能看到的尋淮洲的照片,唯有一張標準照。清秀而略顯消瘦的臉龐,在紅軍軍裝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精神。

《楊得志回憶錄》中,記載了楊得志回憶第一次見到尋淮洲時的情景。那是1932年初,楊得志被調到紅45師擔任管理科長。他不滿意這個安排,想留到連裡打仗。於是,他找到了師政委。在政委跟他談話的時候,楊得志注意到,屋裡還有一個人。這人個頭很矮,年紀不大,看上去頂多二十歲出頭,背卻稍有點駝。他坐在桌前,手裡握著支紅藍鉛筆,小學生作畫似的在一張紙上亂畫。楊得志想,他大概是文書吧,機關和連隊就是不一樣,這人要到我那個連當兵,我大半不會收留他——太瘦小了。當從政委口中得知,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尋淮洲師長時,楊得志大吃一驚。尋淮洲大笑起來:“是不是看我身不過五尺,不像個師長的樣子啊?哈哈!”……

後來,正是尋淮洲不拘一格的使用,楊得志從管理科長直接被任命為團長。1936年,楊得志調任紅1師副師長,師長是陳賡。幾仗下來,陳賡對尋淮洲的獨具慧眼,已經十分佩服。他拿楊得志開玩笑:“你文質彬彬的,看起來像個教書先生,當年尋淮洲那小子從哪看出來你會打仗?”而熟悉他們的彭雪楓則說:“箇中緣由,其實也很簡單。打起仗來,尋淮洲是大鬼精,楊得志則是小鬼精,兩個人都‘鬼’得很呢!”

粟裕曾在尋淮洲領導下作戰。他比尋淮洲年長5歲。粟裕回憶說,尋淮洲是在革命戰爭鍛鍊中成長起來的優秀軍事指揮員。他艱苦樸素,聯繫群眾,作戰勇敢,機智靈活。

粟裕的評價是客觀的。從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再到紅都瑞金,尋淮洲跟隨紅軍轉戰湘贛邊界、激戰大柏地、三戰閩西、九攻吉安……他的軍事指揮能力,是在毛澤東領導的游擊戰中一步步造就的,也是在槍林彈雨中淬鍊出來的。

1930年10月,蔣介石調集10萬兵力,對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一次“圍剿”。在此後不到4年時間裡,蔣介石發動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圍剿”。

歷史的洪流將這位年輕的紅軍戰將,一次次裹挾於嚴酷的戰場考驗,也讓他和他率領的部隊在一次次生死較量中發揮關鍵作用,贏得重要勝利。龍岡戰鬥活捉張輝瓚,興國高興圩地區阻擊敵主力19路軍,以遊擊行動成功牽制敵7個主力師,掃除贛南地主武裝的“土圍子”,攻佔蛟洋、古田,在池江地區與國民黨陳濟棠部18個團展開激戰,攻克泉上土堡,全殲敵19路軍精銳、號稱從未打過敗仗的“鐵軍團”……短短几年時間過去,尋淮洲已經以善於游擊戰鬥而著稱於紅軍。

1933年10月,21歲的尋淮洲被任命為新組建的紅7軍團軍團長,成為當時紅軍序列中最年輕的軍團長。此前一個月,蔣介石開始發動對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


轉戰閩浙贛皖

紅軍最年輕的師長軍長都是他,22歲壯烈犧牲

此時,博古、李德控制了中革軍委的領導權。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節節敗退,中央蘇區形勢十分險惡。

1934年7月初,中央決定以紅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贛、皖諸省國民黨後方挺進。尋淮洲為軍團長,樂少華為軍團政治委員,曾洪易為隨軍的中央代表,共同組成紅7軍團軍政委員會;劉英、粟裕分別擔任軍團的政治部主任和參謀長。

1934年7月6日,紅7軍團從瑞金誓師出征。6000多人的部隊中,非戰鬥人員約2000人,武器極其缺乏,僅中央交付攜帶的宣傳品就達300餘擔160餘萬份。而他們的前方,是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區——閩浙皖地區。特別是,由於“左”傾領導者的控制,尋淮洲雖為軍團長,卻沒有實權。紅7軍團的領導權,實際上由積極推行“左”傾錯誤政策的曾洪易(後叛變)掌握。

紅7軍團面臨嚴峻考驗。身為軍團長的尋淮洲,其肩上的責任與心頭的壓力可想而知。

儘管如此,紅7軍團離開瑞金後,開始時仍然是比較順利的,先後打下大田縣,攻克樟湖板、水口,抵達福州西北近郊,並一度攻入福州市區。

8月14日,尋淮洲率紅7軍團突襲羅源縣城。戰前,當時活動在此地區的閩東紅軍獨立13團到軍團指揮部接受任務,時任該團參謀長的楊採衡第一次見到了尋淮洲。他後來回憶,“我們算是頭一次聽到了最精彩、最生動的軍事課,增長了打游擊的本領,學到了不少寶貴的經驗,心裡真有說不出的高興,也在我們的腦海中,深深地留下了他閃耀著光輝的形象!”“我們進駐羅源城的當天,就急切盼望再次看到尋淮洲同志,經過打聽,得知他在羅源戰鬥剛剛結束後,就率領部隊馬不停蹄地北進了。”

馬不停蹄,生動描述了尋淮洲率部北上時的狀態。當紅7軍團奉命與新紅10軍會合時,他們已經在4個月內行程3200多里,轉戰了閩、浙、贛、皖四省的幾十個縣鎮,一度震驚福州、杭州、衢州、蕪湖和蔣介石的老巢南京。

在此期間,由於無法實現“促敵人進行戰略與作戰部署上的變更”等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目的,當時“左”傾錯誤的領導者就指責這支部隊沒有完成任務,還把曾洪易個人的退卻動搖,同尋淮洲和廣大指戰員的光輝戰鬥業績混淆起來,給這支部隊扣上“染上了機會主義”“執行了退卻逃跑路線”等荒誕的大帽子。

最終,1934年11月,當紅10軍團組建時,紅7軍團改編為紅10軍團第19師,尋淮洲任師長。

尋淮洲此時的心境,我們不得而知,但歷史記錄了他此後的戰鬥足跡。因為擺脫了曾洪易的干擾,尋淮洲率領第19師機動作戰,痛痛快快地打了幾個漂亮仗。這其中包括在常山擊退敵浙江保安縱隊副指揮蔣志英率領的兩個團,在安徽分水縣(今屬浙江省桐廬縣境)擊潰蔣嫡系部隊王耀武補充旅,攻克旌德縣城,並由涇縣、宣城之間北上,威脅蕪湖,震懾南京。

正當尋淮洲得心應手地指揮紅19師打擊敵人的時候,上級命令紅19師立即回師,與軍團部及紅20、紅21師會合,創建浙皖贛邊新蘇區。同時,為了統一領導紅10軍團與創造新蘇區的行動,中央軍區決定以方誌敏、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和劉英五人組成軍政委員會,以方誌敏為主席,隨紅10軍團行動,粟裕任軍團參謀長,劉英任軍團政治部主任。


血染譚家橋

紅軍最年輕的師長軍長都是他,22歲壯烈犧牲

紅10軍團編成後打的第一仗,就是譚家橋之戰,對手是以王耀武為旅長的國民黨補充第1旅。

當時,敵人調集重兵分成多路對紅10軍團實施圍追堵截,企圖圍殲我軍。我軍經烏泥關進到譚家橋地區時,獲悉其他敵軍距離尚遠,只有這個補充第1旅尾隨我軍,顯得孤立突出。紅10軍團首長於是決心利用烏泥關至譚家橋段公路兩側有利地形,以伏擊手段,爭取殲滅該敵大部。

對於這個補充第1旅,紅10軍團並不陌生。就在一個多月前,這個旅還是尋淮洲率領的第19師的手下敗將。

譚家橋地區位於黃山東麓。烏泥關是進入譚家橋地區的一個山隘口,東側有一個制高點,向北有一路小山坡。

據粟裕回憶,12月14日上午9點多鐘,敵補充第1旅進入設伏地區後,我突然發起攻擊。敵頓時驚慌失措,陷入一片混亂,擔任前衛之敵第2團,在我軍猛力衝擊下呈現動搖,敵團長被我打傷。開始時,戰場形勢是很好的。但我第19師除以1個連控制烏泥關制高點外,未能將主力配置於烏泥關以北,而是擺到烏泥關以南去了。烏泥關以南是懸崖陡壁,兵力展不開。敵人調整部署後,集中力量進攻我戰鬥力較弱之第20、第21師,兩師指戰員奮勇反擊,但因不長於正規作戰,而第19師又增援不及,以致陣地被敵人沖垮。接著,烏泥關制高點也被敵人奪去了。尋淮洲同志親自帶隊奪取制高點,一個猛攻,制高點是奪回來了,可是,他卻負了重傷。

重新奪取烏泥關制高點,是勝敗關鍵,也是作為師長的尋淮洲親自帶隊衝鋒的原因。其時,敵人佔據烏泥關制高點,集中炮火和兵力死守。紅軍衝向公路的攻擊竟成仰攻,被動局面可想而知。

王耀武后來在回憶這場戰鬥時說:“據第2團團長周志道報稱,在敵人第四次衝鋒中,發現紅軍有十幾個人冒著炮火的危險去搶救一個人,抬著向後方走去,看樣子,被抬走的這個人可能是敵人的高級軍官。”

被搶救下來的,就是不幸腹部中彈、血流不止的尋淮洲。12月16日,當轉移到皖南涇縣的茂林地區福官墩時,尋淮洲因流血過多,不幸犧牲。萬分悲痛的戰友含淚把他安葬在潘村螞蟻山腳下。

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第二天,王耀武派出一個步兵連尋找尋淮洲的遺體。這個步兵連找到了螞蟻山,把尋淮洲的遺體挖出來照相,以作為尋淮洲確實被打死的證據。喪心病狂的國民黨軍殘忍割下尋淮洲頭顱,用布和石灰包裹著去向上級邀功請賞。紅軍游擊隊和人民群眾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最後將烈士遺骸暗中移葬於螞蟻山的隱蔽處。

一個多月後,紅10軍團主力進入懷玉山地區,被敵人以14個團的兵力團團包圍。至1935年1月29日,紅10軍團指戰員彈盡糧絕,大部分壯烈犧牲。劉疇西、方誌敏等被俘。粟裕與負傷的樂少華、劉英帶領先頭部隊先行轉移。

方誌敏後來在囚室中寫的《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這樣評價尋淮洲:“19師師長尋淮洲同志,因傷重犧牲了!他是紅軍中一個很好的指揮員,他指揮7軍團,在兩年之間,打了許多有名的勝仗,繳獲敵槍6000餘支,輕重機槍300餘架,並繳到大炮幾十門。”

1938年5月,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率部途經茂林,親自帶領部隊為尋淮洲掃墓。離開前的晚上,陳毅為尋淮洲起草碑文,並請石匠連夜將碑文刻在石碑上。碑文寫道:……尋同志為紅軍青年將校,以游擊戰鬥著稱,畢生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犧牲到底,實在足為抗日戰士之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