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倉的定海神針-東北平原

東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地處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之間,北起嫩江中游,南至遼東灣,南北長約1000千米,東西寬約400千米,面積達35萬平方千米,呈巨大的三角形。

中國糧倉的定海神針-東北平原

東北平原能成為中國糧食的主產區主要因素除了遼闊的平原就是肥沃的黑土地。黑土是地球上最珍貴的土壤資源,地球上一共有四塊黑土地,其中一塊就在我國東北地區。我國東北黑土區總面積約103萬平方公里,其中典型黑土區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這裡是中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糧食產量佔中國的五分之一。以彎月狀分佈於黑龍江、吉林兩省的黑土地是中國最肥沃的土地,總面積為一千萬公頃,目前已開墾出耕地七百多萬公頃。因黑土層厚度為三十至一百釐米,人們總用“一兩土二兩油”來形容它的肥沃與珍貴。

中國糧倉的定海神針-東北平原

除了黑土東北平原上有大片湖沼溼地分佈,同時也發育了大小不一的小型湖泊,當地稱之為泡子或鹽泡子。這類湖泊的成因多與近期地殼沉陷、地勢低窪、排水不暢和河流擺動有關。它們具有面積小、湖盆坡降平緩,東北地區地處溫帶溼潤、半溼潤氣候區,夏季短而溫涼多雨,入湖水量頗豐。為東北平原提供了充沛的水源。

中國糧倉的定海神針-東北平原

以上因素讓東北平原出產了大量的小麥、大豆、玉米、水稻。是的,還有水稻,東北大米全國出名,東北地區也是世界上種植水稻緯度最高的地方,可見其地理條件和光熱資源的優越性。具體來說位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的呼瑪縣是世界上種植水稻最北的地方,它對俄的邊境線長達371公里,佔到大興安嶺地區對俄邊境總長的近二分之一,是黑龍江對俄邊境線最長的縣份。呼瑪縣也是大興安嶺地區唯一以農為主的行政縣。

中國糧倉的定海神針-東北平原

具體來說:

首先是最北端的三江平原由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三條大江浩浩蕩蕩匯流、沖積而成。區內水資源豐富,總量187.64億立方米,人均耕地面積大致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該地全年日照時數2500小時,年降水量650毫米,85%集中在6~10月份。這裡雖然緯度較高,但夏季溫暖,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雨熱同季,適於農業尤其是優質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長。新中國成立後對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農墾耕作,先後建立4個國營農場管理局、50多個大型國營農場,開墾耕地4600多萬畝,“北大荒”已一躍而成“北大倉”,成為我國最大的農墾區,是小麥、大豆、玉米、水稻等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

中國糧倉的定海神針-東北平原

其次是中部的松嫩平原主要由松花江和嫩江沖積而成,耕地面積559萬公頃,黑土黑鈣土佔60%以上,盛產大豆、小麥、玉米、甜菜、亞麻、馬鈴薯等。松嫩平原上的第二松花江下游流域地處世界著名的“黃金玉米帶”,是國家大型商品糧和油料基地,有耕地210萬公頃,年產糧食達到334億斤左右,佔吉林省的61%。其中榆樹、農安、扶余、前郭和長嶺5個縣躋身全國10大產糧縣。

中國糧倉的定海神針-東北平原

最後就是最南部的遼河平原因為地勢低平,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下,遼河三角洲近海部分僅2~10米。導致河流眾多,水流緩慢,河床不斷抬高,汛期常排水不暢或河堤決潰,釀成洪澇災害。濱海的盤錦地區方圓5000平方千米範圍內,是一片沼澤鹽鹼地,過去常發生水災,有南大荒之稱。經過不斷治理,這裡現已成為東北水稻的重要產區。

中國糧倉的定海神針-東北平原

在糧食安全刻不容緩的今天,東北平原作為物產豐富人口卻相對較少的地區,能夠實現將大量的商品糧運往全國各地,對穩定全國糧價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