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富蘭克林自傳》學到的育兒溝通

最近在看本傑明.富蘭克林的自傳,他是美國國父之一,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對他的評價是:在我的一生中,能讓我佩服的人有三位,第一位是本傑明.富蘭克林,第二位也是本傑明.富蘭克林,第三位還是本傑明.富蘭克林。他是科學家,是政治家,是慈善家,是報業家是宗教改革者,是城市規劃師,是法學家,是教育家。。。富蘭克林的成就很難全部列舉完成。這本書我還沒有完全讀完,只讀了一半多一點,但是我卻忍不住打開電腦寫一寫關於我在看了的這一半的書頁的內容在今天我們教育上的一些看法和認識。

從《富蘭克林自傳》學到的育兒溝通

早年的富蘭克林在跟他人進行溝通或者辯論時,常常將對手引入窘境,即便是學識淵博的對手,也讓其步步退讓,後來經過朋友的提醒,漸漸用謙虛謹慎的語言去表達他自己的看法,每當和他人的觀點有爭議時,他都不會再像以前一樣用“肯定的”“無疑的”,或者用別的使一種意見有武斷氣息的字眼,而是會說“我心想,在我看來,恐怕這件事是這樣的,我認為它是如何如何,或者我想象事情如何如何.....”很快他就發現語言的改變讓他和別人的談話更加的愜意了,他發表的意見表現出的謙虛態度使人家更樂意接受,反駁也大大的減少了,而且即便在溝通或者辯論時發現自己錯了,也不至於下不來臺,若是自己的意見對了,又更容易說服他人放棄錯誤的看法和他自己達成一致。因為富蘭克林從最開始的傲慢的言語變成謙卑的態度,使得他在改變舊體制時很有分量,後來當了議員,在議會里也很有影響。可以說他與人溝通的態度和言語的改變對他此後的成就也是有很大助力的。

從《富蘭克林自傳》學到的育兒溝通

現在我們很多父母總是抱怨,孩子越來越大了,不願意跟我們說話,也不願意聽我們說,認為教育孩子很難很難。我認為“如何說話”真的是每個父母或者說每個人都需要去學習的,至少,在態度上我們就可以先改變。作為父母,面對孩子的時候天生的有一種權威感,總是覺得我說你就要聽,常常因為孩子的一個事情說得孩子不能反駁,就像早年的富蘭克林一樣,把對手逼到不能反駁,陷入困境不能自拔。我們跟孩子如果站在了對立面,擺出一副我是你爸媽,你就一定要聽我的,我說的就全是對的這樣的態度,這麼驕傲,這麼無禮,那孩子會服你嗎?即便是他錯了,他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是這樣的態度,他也不願意低頭,因為他會學著爸爸媽媽的態度讓自己保持驕傲和無禮。

從《富蘭克林自傳》學到的育兒溝通

所以,我們的父母們在態度上首先就要去改變,不要再以一個權威者去對待自己的孩子。我們首先要讓自己謙虛起來,至少在表面上維持謙虛的表現。然後再把自己傲慢的語氣轉變一下,不要再咄咄逼人,可以借用《富蘭克林自傳》中的“我認為”“在我看來”“我想像他可能是”“我覺得”這些字眼開頭,這時我相信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給予他的理解,那麼就更願意聽取父母對他的建議。如果還是不問青紅皂白的責備孩子,用“你肯定又”“一定又是你”“你不知道”等等這些字眼開頭的話,那麼你的表面的謙虛的態度,一下子就會被孩子識破,從而產生更加逆反的心理。

從《富蘭克林自傳》學到的育兒溝通

其實,對於孩子的一些負面的行為,我們要用一個觀察者身份去和孩子互動,而不是以一個評判者的身份去說教他,而觀察者和評判斷者最基本的不同就是剛才上面提到的兩類不同的語言。從《富蘭克林自傳》中學習到的一點點的溝通的方法,分享給大家,希望名人的故事能帶給你更多的啟發和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