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到巴黎是肯定要去巴黎聖母院的。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我們那個年代的很多人都看過,那時候看的小說大部分都是世界名著。特別是剛改革開放的時候,圖書館裡把曾經被封閉的世界名著開放,大家都是如飢似渴地看名著。後來又有了法國電影《巴黎聖母院》可以看。所以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對巴黎聖母院是非常熟知的。現在的時代是信息大爆炸,各種書籍鋪天蓋地,世界名著和那些大部頭的書已經看的人很少了。再說有了手機,手機上的消息、信息已經應接不暇,哪裡還有人去看書?我們這個深度遊的團,規定動作里居然沒有進入巴黎聖母院,自選動作裡也沒有,只能是自由活動的時候私遊。我很納悶兒為什麼會這樣?就詢問了一下團裡的遊友們,還真是沒什麼人看過《巴黎聖母院》,難怪旅行社把巴黎聖母院嗤之以鼻涕了。

我們團裡照例要安排一個巴黎自由活動,時間倒是也不多,有半個下午。大半團人去了老佛爺百貨消費去了,我就趁此時間去看看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是第二座哥特式教堂,第一座是聖丹尼大教堂,也在巴黎,是在郊區。聖丹尼教堂是1144年落成,落成典禮的時候請來世界各地天主教堂大主教,這個典禮不叫開光,而是叫首次祝聖。這些主教看見這座聖丹尼大教堂的建築很特別,瘦高瘦高的,好像要昇天的樣子。開始的時候大家也就是覺得新奇,20年後,巴黎聖母院緊跟著這個新的建築形式開始了建造工程。

巴黎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在塞納河中的一座島上,這座島叫做西岱島。歷史學家們說這個島上原來住著一個高盧人部落叫做巴黎西(Parisii),公元50年凱撒大帝征戰高盧的時候佔了這個島。羅馬人為了抵禦凱爾特人的侵擾,就在島上建了一座營寨。還在靠近左岸那邊建了一個居民小區,這個小區就是羅馬帝國的盧泰西亞。這裡曾經抵禦過匈奴人,還抵禦過維京人,還是墨洛溫王朝的都城紐斯特利亞。公元十世紀的時候,島上蓋了一座教堂,叫做聖斯蒂芬教堂。1160年,巴黎的教堂被指定為大歐洲天主教區的中心教堂。當時的巴黎大主教蘇利成了歐洲大主教,他覺著現有的聖斯蒂芬教堂不夠大,也不夠氣派,配不上他的新地位,而且也太破舊了。這個蘇利大主教就申請重建一座大教堂,那個倒黴的路易七世就批准了他的申請,蘇利大主教就開始破舊立新。其實,20世紀的挖坑黨用洛陽鏟打探巴黎聖母院之前的聖斯蒂芬教堂時發現這個教堂是很雄偉的,肯定是蘇利大主教看上人家聖丹尼教堂的新式樣了,自己想重建一座更大的新式教堂。1163年開始在老的聖斯蒂芬教堂旁邊建造新的巴黎聖母院,它本來是仿造聖丹尼大教堂的,就是想蓋得再高一點。隨著牆的升高,應力逐漸加大,牆和柱上的斷裂就開始發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建築師就只好在牆的外面增加支撐,就是所謂的飛扶垛或者飛扶壁。這樣一來,巴黎聖母院就成了第一座有飛扶壁的天主教大教堂。所以,巴黎聖母院應該是第一座真正的法國哥特式教堂。

維克多·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被翻譯成為各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因此,世界各地來巴黎旅遊的人就必然要去看看被雨果描繪得既雄偉壯麗又敗跡斑斑的教堂。我們來到教堂前面的廣場,就是雨果說的“河灘廣場”,這是《巴黎聖母院》裡故事的一個舞臺,也是最後悲劇發生的地方。 廣場的南側有一座銅像,這是查理曼一世,也就是查理曼大帝,法國的奠基人,相當於中國的秦始皇。和其它地方的騎馬人像不一樣的是,查理曼大帝不是單槍匹馬闖天下,他還有兩個隨從,石座上沒寫這兩個隨從的名字,但肯定不是桑丘和周倉。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廣場上堆滿了人,大家在排隊進入教堂參觀。這些人來自世界各地,都是因為讀了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來到巴黎的時候就要來看看巴黎聖母院。這裡的中國人並不多,看來《巴黎聖母院》現在是在世界上除中國之外的那些地方流行。中國人現在不讀《巴黎聖母院》是因為對文學不感興趣了?還是沒有時間對文學感興趣了?還是沒有文化對文學感興趣了?雨果的《巴黎聖母院》被拍過三次電影,還有過一部音樂劇,曾在國內演出。其實《巴黎聖母院》還有一部遊戲,屬於探寶類的,不知道在中國有沒有人玩。雨果的另一部小說《悲慘世界》也曾多次拍成電影,改編的音樂劇也曾來中國演出。

站在廣場上就可以看見聖母院正立面的全貌,像西方絕大多數天主教堂一樣,這個正立面是朝西的。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從這個正立面看上去,巴黎聖母院並不是我們這一路看到的最大的教堂,但它卻是非常規整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可能因為它是一口氣蓋起來的,所以你看這個正立面它是風格統一,形式工整。能和它相比的是亞眠大教堂,也是非常典型的法國哥特式,但是亞眠大教堂上面的兩座鐘樓完全不一樣。規模再大的就要數魯昂大教堂了,可是由於魯昂大教堂建造時間跨越好幾百年,其間建築藝術有了不小的發展,這在魯昂大教堂的正立面上都可以看得到。現在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最完整的、最具代表性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就是巴黎聖母院了。除了雨果小說的宣傳影響以外,巴黎聖母院僅憑它的建築就已經成為西方建築藝術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意大利哥特式教堂是米蘭大教堂;英國哥特式教堂是坎特伯雷大教堂,德國哥特式教堂是科隆大教堂,這些都是經典之作。最奇妙的是西班牙塞戈維亞大教堂,它是西班牙哥特式教堂,特點是上面有一個穹窿頂。再往後就是文藝復興式教堂了,那肯定要數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為最,倫敦聖保羅大教堂是英國文藝復興式教堂。巴黎聖母院的這個正立面最下面是三座尖拱券門。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像其它教堂一樣,中間正門平時不開,只有在典禮或者大型祝聖儀式的時候才會開,參觀的遊客都是走兩邊的門。正門門楣上面的浮雕很容易明白,就是最後的審判。兩扇門之間的間柱上是相當正規的基督像。正門右手的側門叫聖母昇天門,門楣浮雕從下往上有三層,分別是聖母去世、聖母下葬和聖母昇天。間柱上的聖母聖嬰像絕對不是原作,太完美了,應該是19世紀重修時的補做。哥特時期的人像柱都是拉長的,緊靠著柱子。你如果注意,可以看見聖母昇天門的門券人像柱上有一位聖人手裡捧著自己的頭,旁邊站著天使。這尊像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見,這位叫做巴黎的主保聖人聖丹尼斯(St. Danis),最早把基督教傳到巴黎的傳道士,巴黎的第一任主教,在公元三世紀羅馬迫害基督教徒的時候被砍頭殉難。正門左手的側門叫聖安娜門,門楣上的浮雕比較少見,下層是蘇利大主教給路易七世施洗;中間一層是聖安娜的故事,聖安娜去世後躺在床上,頭頂半圓裡有聖安娜、聖母和小基督。上層浮雕最神奇,中間是聖安娜抱著小基督坐在那裡?可是聖安娜為什麼戴皇冠?她的左手是天使、右手是聖母;聖母后面站的教士應該是蘇利大主教,天使後面跪著的應該是路易七世。聖安娜是聖母瑪利亞的母親,在西方天主教堂裡崇拜聖安娜的非常少見,一般常見於東方基督教的教堂,就是東正教堂。我們一路走過來只是在魯昂大教堂裡看見一幅畫裡面有聖安娜,就是《聖母子與聖安娜、施洗者約翰》,在盧浮宮裡沒有看見達·芬奇的那幅《聖母子與聖安娜、施洗者約翰》。聖經並沒有提到瑪利亞的父母和家庭,這個是在公元二世紀的《雅各福音書》裡描寫的。但是,公元四、五世紀時,《聖經》權威學者哲羅姆指出《雅各福音書》太離譜,後來被教皇達馬蘇判為“偽經”。三座大門之上是通體一排人像,一共28座。這是以色列和後來的猶大國一共28位國王,他們都手握權杖,頭戴皇冠,這兩樣道具肯定是後人給加的。法國大革命中,人們以為這些都是法國國王,就把他們的頭都給卸了,現在的頭是19世紀重新雕刻加上去的。20世紀的時候在某個倉庫裡發現了那些被卸下來的頭,就把它們放到另一個展覽館展覽去了。國王人像的上面是窗戶,中間是巨大的玫瑰窗,非常漂亮。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玫瑰窗前有一座聖母子像,兩邊有天使。玫瑰窗的兩邊各有兩座圓拱窗,而不是哥特式的柳葉窗,這是哥特之前羅曼風格的唯一痕跡了。窗戶前面有一排欄杆,就是所謂的Baluster。進去之後,門口有一個大燭架,你可以捐二塊錢拿一個蠟燭,點著放在上面寄託你的某思。你看那牆面,非常樸素,就是石頭裸牆。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看看正廳,挺拔高聳。柱廊、明樓、高窗一層一層往上拔高,上面是連續尖肋拱頂,一個拱頂算一間,這個正廳一共有五間。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看看側廳,也有二層,之間有一排柱子。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平面十字交叉的地方,四根巨大的束柱支撐起中間的拱頂,拱頂下面就是拿破崙加冕的地方。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回頭往西看,正門玫瑰窗的後面是一架大風琴。這是巴黎最牛的大風琴,八千多根風管,演奏臺上有三層手鍵盤和二層腳鍵盤,一百多個音拴可以演奏各種風格的曲子。首席風琴師是讓-皮埃爾·萊瓜伊,沒有聽過他的演奏,但他是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得主,算是法國騎士。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哥特式教堂平面是拉丁十字,但是它二邊的側翼很短,側翼端頭和側廳外牆是平齊的。看看這個是南側翼,柱廊的上面不是盲樓,而是明樓,有外窗採光;明樓上面的高窗是一個玫瑰窗和一個尖拱窗。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側翼當然也有立面,看看這個是北立面的內部,上面有一個非常華麗的大玫瑰窗,玫瑰窗的下面是一排柳葉窗。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看看正廳裡的吊燈和明樓的柱廊。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柱頭,後面是二層明樓的彩色玻璃窗。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唱詩班坐席的後面圓廊。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有一些藏寶,最有名的是唱詩班坐席外面兩側的連環套色木刻《基督的一生》。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最後的晚餐》。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地下室裡還保藏了一些聖物,據說是基督受難時頭上的荊棘花冠、木頭十字架和一根釘子。除了地下室的聖物,教堂裡還有一些雕塑,其中一些是外省教堂贈送的。看看這座聖母聖嬰像。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這尊塑像,看後面的說明好像是本堂某任大主教路德維克·安東尼奧,他的墓地。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另一位主教,手指著一條拉丁文標語。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這個大主教正在發聖餐,叫Intelligent Supper,智能晚餐?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下面這個站著的應該是蘇利大主教,牆上的國王頭像應該是路易七世。法國的國王不葬在這裡,他們都是葬在聖丹尼大教堂。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牆上的畫,下面這是《牧羊人的崇拜》,巴洛克風格。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下面這幅很特別,《基督的神蹟》,說的是基督給人治病的故事。這裡是兩件神蹟,一件是治好了駝背的女人;還有一件是治好了一個癱子。基督不是在畫面的中心,畫面中心是治好病的癱子在歡呼,這是宣揚基督的神功;基督在畫面的左邊,腳下是治好病的駝背在膜拜。為了突出基督的形象,就給他披上了一件大紅的披風。看看這個構圖,看看這個人物形象,看看這個光線,看看這個前後景的對比和透視,這是法國巴洛克風格。下面的落款是“切龍畫於1687年”,這是一位非常小眾的女畫家,畫作很少,這幅畫之後不久就改去寫詩了,叫伊麗莎白·索菲亞·切龍(Elisabeth Sophie Chéron)。

清明時節遊法蘭西賞歷史文化之十八: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裡卡西莫多工作的地方就是南鐘樓,裡面有一口大鐘,據說13噸重。說北面的鐘樓裡現在有另外四口小鐘。敲鐘的時候先敲大鐘,大約五秒之後有機械裝置驅動那些小鐘也響起來。北樓裡原來有九口小鐘,法國大革命的時候給拆走了。現在的四口小鐘是19世紀裝上去的,不知道卡西莫多敲鐘的時候是不是已經有這四口小鐘。沿著塞納河兩岸往西岱島行走,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見巴黎聖母院,非常宏偉。走到近處就更感覺到它的壯觀,進去走一圈就能體會到它的肅穆。這是一個到了巴黎必須要去的地方!


(修訂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