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甲骨文中的殷墟卜辭

甲骨文,又稱“殷墟卜辭”,是中國目前所知最早較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所以叫做“甲骨文”。最初發現甲骨文的地址是在河南安陽小屯村,這裡就是司

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說的“項羽乃與期和洹水水南殷墟上”的“殷墟”遺址。

甲骨文字,多記占卜之事,如征伐、出行、狩獵、祭祀、疾病、祈禱等卜兆和紀事。又因這些文字除個別書寫未刻的以外,都是契刻的實物。《詩.大雅.綿》中“爰契我龜”,後人對此曾作解釋為:“契,以刀刻龜甲欲鑽之處也。”故甲骨文還可稱為“殷墟卜辭”或“殷墟書契”。

淺談甲骨文中的殷墟卜辭

甲骨文

淺談甲骨文中的殷墟卜辭

未刻甲骨文

甲骨文造型淺述

甲骨文流行了約400年,其字的風格與造型有了一些變化。王國維創世研究斷代方法,後來董作賓受出土大龜四版的啟示,從“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等十個標準,分甲骨為五期。

一、盤庚至武丁之世,大字氣勢雄偉,挺拔峻歷,小字莊嚴端麗。

二、祖庚祖甲之世,書體工整謹嚴

三、廩辛康丁之世,逐漸草率,字跡常歪斜不正。

四、武乙文丁之世,風格奇變多姿。

五、帝乙帝辛之世,書體端莊秀美。

甲骨文字有先用紅色書寫而後刻的,凡是塊面的筆畫,都只刻去邊框,中間不動,文字筆線表現刻意居多。而書寫未刻的甲骨片上的筆跡,線條委婉可見,當時已用毛筆為書寫工具。

甲骨文的結體,是以表形為主,表意為輔為組合原則的。很多把一個字寫成左向、中立、右向三種形象的造型,見甲骨文文字變化舉例,如“人、企、從、中、每、執、藝、為”等字。表意與表形組合的字,如“牧、牝、逐、牢”等字的造型。甲骨文的結體,除象形表意文字外,已有形聲字的出現,造型已有左右呼應,對稱工整等方法。文字結構,已經接近成熟。

淺談甲骨文中的殷墟卜辭

甲骨文字變化舉例

甲骨文是祖國書法藝術瑰寶之根,或可等同於黃河、長江之源,為探尋和認識書法起始之根源,是一切書法工作者和書法愛好者的共同願望。根深葉茂的書法藝術正在走向世界,只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不斷努力鑽研定能實現美好的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