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嗜殺到戒殺,南遷的雅利安人怎樣一步步塑造印度兩千年文化

印度文化總是讓人著迷,除了種姓制度,不殺生、吃素等,都有點顯得與眾不同,人類早期大型野生動物戶外橫行,又是雜食性動物,不殺生人們怎麼生存?研究學習印度這種獨特風格的文化起源就顯得很有趣。

除中國外,其他三大古文明都出現斷層,印度古文化就分為失傳前後兩個階段:遠古印度和流傳至今的古印度。

從嗜殺到戒殺,南遷的雅利安人怎樣一步步塑造印度兩千年文化

遠古印度(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1924年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的“印度河文明”屬於遠古印度,印度進入青銅時代。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達羅城遺址(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規模宏大,面積達260公頃,共12個街區,估計總人口為3~4萬。街道寬闊整齊,有良好的排水系統。城內精美寬敞的住宅多是兩層以上,二樓設置沖洗式的廁所,汙水經過牆壁中間的管道排行到屋外。這些住宅很多都曾多次在原址重建,所以遺址是層層疊加的。有的城堡內有磚砌的糧倉和浴場,生活設施齊全。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這個富裕發達的城市,居然沒有保護城市安全的城牆,甚至連攻擊性的武器也沒有挖掘到。

遠古印度已經發展了高度的文明,但這樣的文明很容易遭到入侵,延續了幾百年後,約前20~18世紀北方的雅利安人入侵後滅亡。

古印度(公元前1800到前600年)

從嗜殺到戒殺,南遷的雅利安人怎樣一步步塑造印度兩千年文化

從中亞和南俄草原的遊牧民族雅利安人,經過阿富汗的帕米爾高原逐漸向南擴張,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身材高大且善戰的他們逐漸進入印度,在隨後的幾百年移民過程中,完全征服了北印度地區,哈拉巴文化也從此衰落,遠古印度消失了,印度從此進入著名的吠陀時代。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吠陀後期,印度進入了類似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經過長期的戰爭痛苦後,公元前4世紀,才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吠陀時期結束。

這些外來入侵者長期定居在印度恆河流域,成為印度的當權階層,帶來了與遠古印度完全不同的宗教和習俗,在當地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恆河文化並延續至今。他們最大的貢獻就是流傳下來的《吠陀經》,著作吠陀經的時代被稱為印度的吠陀時期。今天我們通過仔細的梳理和對比,可粗略地從這部宗教著作還原當時發生的往事。

在入侵之前,雅利安人就有了一種獨特的宗教。他們住在高加索大草原,就像其他許多古人一樣,他們發展了自己的原始宗教。周圍的一切都由各種神靈負責,既有風暴、雷電和賦予生命的雨露之神,也有維護正義、智慧和宇宙秩序的神。獻祭是重要的宗教儀式,他們每天都獻祭以感謝神靈為維護世界的持續而消耗的能量,但是草原物質匱乏生活簡樸,牲畜並不容易飼養,所以他們並不會僅僅為食用而殺死牲畜。另外,草原生活使他們跟家畜異常親密,人們靠這些牲畜的皮毛和肉才能度過寒冷的冬天,逐漸地,人們只使用完成獻祭的牲畜肉,否則就是有罪。他們相信輪迴,完成獻祭後的牲畜並沒有死亡,而是迴歸到家畜的原型,並有神靈決定他將成立哪種新的家畜。世俗的屠宰逐漸消失,剝奪任何生命都是可怕的行為,很少出現輕率地殺戮和屠宰。

從嗜殺到戒殺,南遷的雅利安人怎樣一步步塑造印度兩千年文化

摩訶婆羅多

雅利安人的“戒殺”並不是禁止殺生,而是放棄沒有理由的亂殺,這一點在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有過解釋,難敵拒絕了堅戰五兄弟的分國要求後,雙方大戰之前五兄弟擔心犯戒殺親,奎師那(毗溼奴的第八個化身)曾說:在戰場上只是為了榮耀和勝利,不是為了殺生。佛經中跟這點說法一致。一次,幾個比丘為佛掃地準備洗澡水,站在那裡不動,佛等了半天,於是上次詢問,他們回佛說地上都是小蟲,不忍“殺生”。佛陀淡淡地回到“我只是要洗澡,不是要你殺生”。

大約到前1500年,他們獲得了青銅武器,學會了馴服野馬,以閃電般的速度襲擊、掠奪臨近的部落,充當南方王國的僱傭軍。寧靜的生活打破了,那些保守的雅利安人嚇壞了,歷史進入了英雄時代,遊吟詩人開始歌頌侵略、蠻勇和武力。古老的宗教勸誡人們互利互惠、自我犧牲、與動物友善。但是對年輕一代都失去了吸引力,“英雄應該騎著戰馬...渴望戰鬥,他們克服飢餓和寒冷,長途跋涉去搏鬥、殺戮、搶劫。傳統的雅利安人開始懷疑曾經維護秩序的守護神---阿胡拉。

這時候世界需要一位新的宗教領袖。於是前1200年,30歲左右的大祭司瑣羅亞斯德聲稱受阿胡拉之命來恢復草原的秩序。他出生祭司家庭,7歲開始學習宗教事務,完成學業後年輕的瑣羅亞斯德一直苦苦思索解決辦法。他認為如果存在一個善良的馬茲達神,必定還有一個邪惡的阿胡拉神,那些騎馬搶掠的人必然忠誠這個截然不同的阿胡拉。一日佛曉,他到河邊為祭祀打水,他先蹚水入河並侵入水中冥想禱告,當他浮出水面,看見一個閃光體立於河堤。閃光體告訴他的真名字是“善思”,隨後帶他到偉大的馬茲達面前,這位智慧和正義之主,吩咐瑣羅亞斯德的使命,號召人民投入反對恐怖與暴行的聖戰中。於是他拾起自己的使命,他的教理不斷完善,人間的世界分裂了,神的世界也跟分裂了,經過一場惡戰後,宇宙中善良的神最終勝利,於是宇宙大火中恢復了秩序。他的新教理破斥當時的多神教,如此與眾不同,受到當時的多神教祭司的迫害,沒能完成自己的使命,但是他的理念被後來的多個宗教吸收。

大草原繼續在浩劫中動盪不安,人們紛紛南遷,成群結隊地經過阿富汗,一路往西進入伊朗,發展了拜火教,另一路往東來到印度北部的恆河流域 ,發展出婆羅門教。在他們到達之前,印度已經有了較高的文明,發展了自己的宗教和圖騰,溼婆是最偉大宇宙創造之神,也是瑜伽修行者。當這些人到達印度旁遮普不久,一位博學者開始編著《梨俱吠陀》,除了有更早期的關於祭祀讚美詩外,其中也記載了雅利安人這段時間的艱苦、豪放的生活。戰神因陀羅經常施展霹靂般的威力摧毀城堡,夷平敵人的住地,將他們的首級踩在腳下,當地人被奴役而變成了奴隸。

從嗜殺到戒殺,南遷的雅利安人怎樣一步步塑造印度兩千年文化

吠陀教遺址

這些侵入的雅利安人改變了遊牧生活開始學習當地人結廬而居,聚集成村落。那些輕視定居生活的年輕人則自稱武士,居住在森林裡,改變了每日獻祭的儀式。他們居無定所,生活依賴於四處搶劫當地土著居民的家畜。在雨季他們不搶劫的時候,住在樹林裡臨時搭建的窩棚下,謹守不殺生的戒律,沒有肉食,就只能吃素。一旦天氣好轉,他們就套上戰馬和牛車開始新一輪搶掠---即“瑜伽”。在《梨俱吠陀》中,瑜伽的意思是指牛、馬拉車時架在脖子上的器具“軛”或“伽”,意思是用軛或伽把“牛馬與戰車連結在一起”,他們用來作搶劫的代稱。

村莊的居民飼養家畜,供給這些住在森林的武士。北印度的雅利安祭司和武士聯合起來形成了當地統治力量,他們鄙視那些定居的雅利安人,為了區別,稱他們為吠舍,當地的非雅利安人為首陀羅。而祭司掌握著神諭的解釋權,成為最高的等級的,每次搶劫後都能從部落首領那裡分得大量的金銀賞賜和奴隸,他們不斷髮展出新的理論解釋現實世界,從心靈上征服當地人。

每次搶劫完畢後,族群間有時候舉行大規模的獻祭儀式,主要是殺牛祭神,完成獻祭後大擺筵席,相互炫耀自己的戰利品,甚至請來施主一起享用。那些用不完的戰利品,乾脆直接燒掉以展示自己的豪爽。首領們相互攀比,不斷舉行更盛大的獻祭儀式。獻祭儀式變成了狂歡節,財物被任意糟蹋。他們甚至豪邁地宣稱,用過的東西都是骯髒的,都必須遺棄,所以每個獻祭場地只用一次。那些盛裝食物的器皿、生活用具也被拋棄。

而這樣長期搶劫的後果便是,施主被要求不斷加碼地供給,但是施主們沒有多餘的牲畜,財物匱乏,獻祭儀式上已經找不到器皿,只好用樹葉裝食物,這種習慣至今仍在印度看到。於是只能不斷擴大搶掠的範圍,到吠陀時代晚期掀起了一股新的移民潮,雅利安武士們不斷緩慢地順著恆河往東擴展。

在移民征服過程中,祭司們向當地人宣揚雅利安人的宗教傳統,這些武士們必須遵守古老的宗教戒律,宣稱他們不會肆意屠殺牲畜,而居民們又是他們的施主,也不會遭到無辜的屠殺。所以,當劫掠季節開始時,村民們只要待在家中的廳堂中,保持平靜即可,等待武士們“取走”他們所需。於是逐漸形成了一種特有的互補關係,這一點我們古代中國北方人肯定非常熟悉。

這樣的暴力生活無休無止,武士的生活變得充滿危險,遊蕩的生活無法攜帶財富,他們長期處於貧困之中,人們疲憊不堪,《梨俱吠陀》後期記錄了一種對生活厭倦的悲觀主義“窮困、赤裸無衣和疲憊痛苦滴折磨著我”。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好幾個世紀,一直到公元前10世紀,一些武士們開始選擇定居,部落首領也開始創建國家的雛形,種新制度也逐漸得到確立,雅利安吠陀教與印度原住民文化逐漸融合演變成婆羅門教。

祭司們是婆羅門,領主和武士們為剎帝利,是上層統治者,那些普通的雅利安人為中層-吠舍。印度原住民則是黑皮膚的達羅毗茶人,他們身材比雅利安人顯得矮小,被雅利安人貶稱為達薩或達休,屬於首陀羅。到了晚期吠陀時期,雅利安人內部大量出現的定居者和不同的職業,又按照職業分成三分不同的檔次,形成了如今的種姓制度。為了維持少數人對多數人的統治,保持血統純潔非常重要,嚴格禁止了種族間的婚姻。

每次征服一個村莊後,就開始用劫掠的物品精心準備獻祭儀式。在儀式上,祭司們讚美國王就是“梵”,這是新出現的詞,一個更高等的神,一種新的神學語系正在創立,吠陀教最終變成了印度的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理,在原始雅利安人宗教理論基礎上,繼承了瑣羅亞斯德的善惡理論,也吸收了當地原來居民的一些宗教內容。梵天主管“創造”、溼婆主掌“毀滅”,而毗溼奴即是“維護”之神。世界被不斷創造-毀滅-創造的過程中,植物、動物和人類,都在不斷的生死輪迴,武士們是神在人間的代理。隨著世界的主宰“梵”的出現,它創造萬 物,也存在於萬物之中,只有通過“瑜伽”在獻祭中冥想就能達到梵我如一,從而擺脫輪迴轉世。

從嗜殺到戒殺,南遷的雅利安人怎樣一步步塑造印度兩千年文化

公元前6世紀,印度進入列國時期(公元前00到前400年),共計有十六個大的國家分佈在印度河與恆河的平原地帶。同時期的印度與世界其他地方,如中國、希臘等,都進入了人類思想大爆發時期,婆羅門教的這些思想後來被耆那教、佛教,以及一千多年後的印度教繼承。新生的耆那教和佛教又都反婆羅門教,但是都嚴格遵守“戒殺”。耆那教在婆羅門戒殺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嚴格的素食理念,而佛教則在輪迴學說,但發展出“無我”和反婆羅門教的眾生平等概念。到了公元8、9世紀,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結合印度民間的信仰,經天才哲學家商羯羅的改革,發展成今天的印度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