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機構不等於是金融開放

為金融的金融開放

——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策略選擇

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前提當然是金融開放。就建設國際金融中心而言,需要什麼樣的金融開放?怎麼衡量開放度?應該說,近年來,我國金融的開放速度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各方面又總覺得開放的效果不盡人意。

有人以外資金融機構的佔比來說明開放程度還不夠。以銀行業為例,4206家銀行機構,其中外資銀行法人銀行和分行157家,3.7%。佔比似乎很低,但實際上,國際上有能力進行國際化發展的銀行,基本上都已經進駐中國市場。即使是最近取消資本金和總資產規模限制,相信除了港澳地區一些小銀行外,其他外資銀行要來中國設分行或子行的不會太多。倒是取消了投資人金融背景,可能會有一些大型非金融機構有興趣來中國設合資銀行。另外一個衡量指標是業務的市場佔有率。依然以銀行業為例,外資銀行市場佔有率不僅低,而且十多年來還是下降的。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首先,中國銀行業這二十年發展迅速,前20大銀行都位列世界前100家銀行之內,可見中國銀行業的規模之大。其次,中國銀行業的業務主要在國內,而外資銀行,即使是國際化程度非常高的銀行,其在中國的資源配置也只佔總體資源的很小一部分。第三,由於資本金約束,外資銀行並沒有能力在規模上大展拳腳。第四,銀行業同一般工商業不同,如果讓150多家外資銀行的業務在中國市場的佔比達到10%、20%,那恐怕要考慮開放的風險了。

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的開放,不僅是經濟、金融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就機構准入而言,目前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國家。任何國家對金融的開放都有或明或暗的限制,即使有明文規定,也會因為一時的經濟安全、政治安全、與特定國家的外交關係等,有所限制。我國銀行在國外就碰到過這樣的情況,目前還有因為種種非申請人自身的原因被擱置的案例。

也有認為,金融開放,關鍵是資本項下可兌換。2013年以來,先是深圳前海,然後是上海自貿區,在金融方面有許多突破性的開放。當時,香港的金融機構紛紛到前海施展拳腳,希望喝到金融自由的頭口水。然而,無論是前海還是上海自貿區,幾年下來,在金融開放方面,都無聲無息。原因在哪裡?原因是,在這些區域,我們是從工商貿易角度考慮金融開放的。比如,為方便區域內企業投融資需要,提供資金進出的方便等。如果金融開放,只是為區域內工商企業服務,這樣的開放當然達不到形成金融中心的目的。

所謂金融中心,其基本功能是:清算、交易、資源配置。清算,包括:銀行間貨幣清算、各類金融產品交易的交割清算,還有大宗商品交易及商品期貨交易的交割清算等。交易,包括各類金融產品的交易,外匯、股票、債券、各類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還有各類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等。資源配置,就是各類投資人、融資人通過市場進行資源的配置。作為中心,不僅要有上述各類清算、交易和資源配置的場所、市場及相應的基礎設施,更需要這些場所、市場和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所謂國際金融中心,不是上述清算、交易、資源配置使用外匯,參與的機構有外資機構就是國際金融中心了。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當然需要有外幣的計價手段,需要有外資機構的參與,但更重要的是,清算可以進行國際間的清算,交易需要有國際機構、交易的資金可以自由進出,投資人和融資人來自世界各地、他們的資源是在國際間進行配置。也就是說,在這個市場上融資的來源,是跨國界的,融資的去向或投資的標的也是跨國界的。換句話說,在這個中心融到的是國際間的資金,資源是進行國際間的配置。

由上可以看到,金融開放,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工商業的對外開放、招商引資是不同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不是以各種優惠條件引進外資金融機構,讓外資金融機構在本地投資為主要目的。比如上海證券交易所,除了交易所的設施,交易所對上海本地並沒有其他投資,在交易所進行交易的機構、投資人、融資人,來自全國各地,資金也是投向全國各地。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有直接的服務,如貸款、結算等,但更多的是通過市場進行金融資產投資和金融產品交易實現的。金融中心,需要有市場、有可以交易的產品、有參與產品交易的交易者。市場,有各類產品的市場及相應的基礎設施。這方面的研究很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也有了長足的發展。雖然開通了“滬港通”、“滬倫通”、“債券通”、“QDII”、“QFII”、“RQDII”和“RQFII”,各類金融產品也有了相當的交易量,但,這些業務都是藉助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的通道實現國際投資資金與上海金融中心的有限對接,上海金融中心離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還有不小的距離。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需要尋找新的著力點。所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要從為招商引資的金融開放,轉向為金融的金融開放。為金融的金融開放,不是一個理論問題,是一個策略問題。

下一階段,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就為金融而開放金融而言,要考慮兩個著力點,一是人民幣國際化,二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並且要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在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

人民幣國際化,是讓人民幣在國際間發揮價值尺度、支付手段和貨幣儲備等作用。發揮這些作用,在貿易中推進以人民幣計價和結算、推進其他國家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固然是必須的,人民幣在金融市場中的投資、融資、交易作用更不能忽視,這可能是更重要的。從現代國際貨幣體系的角度看,支撐人民幣發揮這些作用的人民幣清算、匯兌、買賣、借貸、金融產品交易等的主要中心應該在中國,在中國的上海,而不應該在世界其他地方。美元的國際中心是紐約、英鎊的國際中心在倫敦、港幣的國際中心在香港。所以,上海要建設國際金融中心,這個中心,首先應該是人民幣的國際金融中心。在香港、澳門等地建立人民幣離岸中心,是必須的,但這不等於把人民幣國際中心地位拱手送到境外。除了我國的香港、澳門,新加坡、倫敦等都在加速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設,如果我們不加快建設一個在岸的人民幣國際中心,將會是一個戰略失誤。因此,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設施,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建設,包括市場、制度、規則、產品等。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引起國際上廣泛的關注,國際投資者也希望能分享“一帶一路”發展的投資機會。但,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瓶頸或困難。比如,項目的投資人基本上是中資企業,中資企業中以國有企業為主;項目的融資方式基本上是貸款,貸款銀行基本上是中資銀行,中資銀行以國開行為主等。這一現象,也給外界帶來了誤解。這一方面說明,目前許多“一帶一路”項目市場透明度不高,另一方面也說明許多“一帶一路”項目融資渠道和方式單一。一些研究呼籲要豐富“一帶一路”項目的融資方式和渠道,主要是增加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另外是動員更多的商業銀行參與貸款,特別是組織銀團貸款,以吸引外資機構參與。我認為要轉變動員金融機構通過各種融資形式去送錢的觀念,應該讓項目更加市場化,向市場融資,接受市場檢驗,這樣的項目才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具有商業可持續性,同時也可以向市場分散項目的投資風險。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正可以成為這樣一個“一帶一路”項目融資產品的發行市場和交易市場。這本身可以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一個切入點或突破口,同時也可以形成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個特色。

首先,可以利用上海自貿區,在現有各類金融產品市場之外,為“一帶一路”項目融資建立各類金融產品的發行市場和交易市場,市場規則可以更靈活更開放。如需建立交易所之類的機構,可以完全由市場機構,包括外資機構市場化建立,監管機構只出政策並實施監督。凡是“一帶一路”項目融資的金融產品都在這個市場發行和交易,原則上與現有市場和產品相隔離。一些打算去香港、新加坡、紐約上市或發債融資的中國企業,也可以選擇這個市場上或發債市融資。非“一帶一路”沿線的企業需要人民幣融資,也可以到這個市場融資。有些產品,比如一些用於對沖風險的衍生產品當然可以在這個市場與現有市場之間互相打通。通俗地說,就是另設一個或幾個國際版的市場。

其次,這個市場上的金融產品以人民幣為主,不排除其他幣種,但一切由市場需求決定。產品包括,股票、債券、銀團貸款、資產證券化、期權期貨等衍生產品、與商品期貨對接的金融衍生產品等。產品不僅要豐富,更要交易靈活,能與國際市場無縫對接。比如,一些產品可以考慮創新性地發行人民幣外幣雙幣種產品,比如,一隻債券,可以部分發行人民幣,部分發行外幣;或者債券發行時同時以人民幣和外幣標價,投資人可以自由選擇以人民幣或者外幣購買。這樣的債券,在後期的交易中,會發展出許多交易方式和對沖風險方式。這可以豐富市場可交易產品,活躍市場,也增加市場的吸引力。

第三,進一步完善自貿區賬戶管理辦法。目前上海自貿區賬戶管理,主要還是為貿易及招商引資項目的投資服務的。考慮到國際金融中心的特點,也考慮到一定時期內我國資本項目管理的需要,面向“一帶一路”融資的金融產品和市場交易,投融資主體都應該開立自貿區賬戶進行交易。這樣,自貿區賬戶管理,需要考慮:開戶人必須包括合資格的投資人和融資人;賬戶的使用規則,更多的適應金融投資、融資、交易的需要等,確保金融投資與金融交易項下的資金可以自由、順暢的進出。與貿易項下資金進出不同,金融市場瞬息萬變,資金進出的效率要求非常高。這樣,由賬戶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市場和產品可以分為三類:只能用一般賬戶參與交易和結算的;只能用自貿區賬戶參與交易和結算的;一般賬戶和自貿區賬戶都可以參與交易和清算的。以後,隨著進一步開放和外匯管理的變化,可以逐步調整市場和產品,提升第三類的比重,甚至最終合併兩類賬戶。

第四,鼓勵中外資金融機構組建“一帶一路”項目投融資團隊、交易團隊和服務團隊。在金融的對外開放中,總感覺外資機構在中國的業務發展差強人意,很重要的原因,一是外資機構的一些理念、做法不適應中國本土市場;二是外資機構的業務規模不適應它們的目標客戶;三是我國金融市場和產品相對還不夠開放和豐富,沒有外資機構發揮特長的空間。“一帶一路”投融資市場的建立,可以讓外資機構充分發揮作用,也讓中資機構可以近距離的學習和參考外資機構的市場理念和方法。這些機構包括:投行、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還有相應的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

第五,相關部門要針對這個市場完善一系列包括稅務等的政策、法規和條例等。

這樣做的好處是:

1、 由於投融資面向市場,項目信息必須公開透明,項目更加市場化,更經得起市場競爭的考驗。同時因為信息透明,解除了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項目的疑慮,可以吸引更多的國際投資資金。再者,到上海金融中心融資的項目不侷限於中資企業項目,也可以帶動更多國際投資人和資本投向“一帶一路”,讓世界共享“一帶一路”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成果。

2、 因為這個市場,融資項目向國際開放,投資人向國際開放,,很快會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中心,並且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國際金融中心。

3、 因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項目中資企業佔有相當比重,有意識地引導融資產品多用人民幣計價,可以形成豐富多樣的人民幣金融產品。當人民幣金融產品在市場上交易活躍,有很好的流動性,這樣,金融與貿易良性互動,可以提高人民幣在國際上的接受度,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此同時,也加速形成和鞏固上海人民幣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4、 假以時日,由部分產品、部分交易、部分市場逐步與非自貿區賬戶市場的銜接直至融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目標就有可能較快順利達到。

2019年10月20日星期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