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消費”比特幣的時候,究竟在消費什麼?

共識成本決定一個公鏈的價值,而不是應用決定價值,應用只是影響該價值的風險,這是一個非常顛覆性的觀點。

為此我們需要再仔細探討一下:

試想我們有一堆代碼,比如比特幣代碼,我們在問它有什麼用的時候,這就進入了產品思維

產品思維符合我們的直覺,一樣東西沒有使用價值,它就不值得我們關注。

但產品思維有個弊端,就是我們看到的產品,都是公司或個體提供的,有很強的中心化指向性。這使得我們在理解產品的時候,似乎只有我和產品本身、產品背後的服務商在交互,產品的使用價值主要體現在產品本身或者服務商身上。有時候產品開發的好,可能就決定了用戶的多少。

当我们在“消费”比特币的时候,究竟在消费什么?

但是,比特幣不同。

我們在使用比特幣的時候,不是比特幣代碼或者某個組織在給我們提供服務,而是代碼背後千千萬萬的礦工在提供服務,這和中心化的產品有很大差異。

首先是,代碼本身沒有太大價值。(注:如果有很大價值,代碼都是開源的,你複製一個就可以免費提供服務了,大家是不是都轉到新的代碼上來?)

其次是,一個人在運行這段代碼,並且讓你的轉賬交易順利進行,也沒有太大的價值。

只有當礦工算力足夠龐大,礦工足夠分散,這次轉賬才擁有了“價值”。

這有點類似墨跡天氣和微信的區別,只要墨跡天氣這家公司在運作,任何人打開墨跡天氣APP就能得到想要的服務;但微信不是,如果自己身邊的朋友都不用,就是騰訊公司開著一百萬臺服務器放在那,對你而言也沒有價值,這種用戶之間的互相依賴,就有點類似對共識的依賴一樣。

当我们在“消费”比特币的时候,究竟在消费什么?

因此,我們在“消費”比特幣的時候,並不是在“消費”比特幣的代碼。因為這個代碼誰都可以複製,它本身的價值是很低的,而是在“消費”千千萬萬個礦工提供的共識。

這些共識包括鏈上數據的統一性、真實性、不可篡改性等等,也包括對比特幣內在價值的一種認可,對未來使用場景的各種預期等,這就是區別於產品思維的共識思維。

共識並不必然指向一個確定的應用,一個確定的應用也不決定區塊鏈的價值。

區塊鏈有什麼用,不是開發者一開始就預設的。

雖然絕大部分區塊鏈系統有著初始的功能定義,但最終這個功能會走向抽象化,即應用可能超出了設計者的想象,僅僅是最抽象層面上和預設的相同。

当我们在“消费”比特币的时候,究竟在消费什么?

比如比特幣本來想用於支付,現在看下來不具備成為支付的條件,而轉向價值儲存,但二者在轉賬這個層面上都是一致的。又比如以太坊,其白皮書所推崇的應用,並沒有發揚光大,而各種去中心化融資和去中心化金融則發展了起來,但這些應用又都用到了智能合約這個功能。

那些總是期待有一個具體的應用帶動一個去中心化系統發展的想法,有點捨本逐末。

如果共識本身沒有建設起來,即體現的共識成本還沒有上來,那麼應用很難單純基於一個軟件功能而發展起來;而且即使生硬的補貼,也終將回歸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最終還是要看共識的建設,“生硬”的採用後端拉動前端的方式,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当我们在“消费”比特币的时候,究竟在消费什么?

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共識的建設上來吧,這些共識包含哪些內容,則是每個區塊鏈系統自己定義的。比如,有些是鏈上交易數據的共識,有些是包含智能合約的共識,有些是包含市場價格的共識等等。

每一個共識都有其內在價值,且都需要付出成本。而且,共識不像普通產品那樣消除世界的摩擦,讓水往低處流;相反,共識是形成新的價值,是水往高處流。所以共識成本越高,價值越大,這也是區塊鏈去中心化系統的特殊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