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難道是先來後到的?——《Monster》其一

前言

大概三四年前很喜歡看各種動漫排行榜,排行方式包括各大地區的觀眾票選或者媒體評價,然後從這些排行榜中挑出來排名較為靠前的番作取了交集列了個名單出來,趁著開始還有著大把的時間照著名單看過了許多,剩下了些就只好忙裡偷閒抽時間慢慢來看,而今天便順著點開了在名單上積壓已久的《Monster》,74集的長度一直令我有些懶得去管他,也算是鬼使神差。

醫院難道是先來後到的?——《Monster》其一

而這一點開,就一發而不可收。

這部作品以冷戰剛剛結束的東西德為背景,彼時柏林牆剛剛倒塌,然而兩國之間依然有著看不見的隔閡。故事的核心圍繞著在西德首屈一指的醫院工作的天馬醫生以及他所救助的一堆雙胞胎展開,他們彷彿風暴的中心,將越來越多的人捲了進來,而風暴的底部究竟是什麼我仍未可知,只能隱約看見Monster的陰影顯露,蠢蠢欲動。

雖然總共有74集,但它的敘事節奏並不像這個集數給人的印象一般拖沓,既不用廢話來填充內容,也沒有用大量無意義的分鏡來拖延時間,平鋪直敘的推動著劇情,然後順理成章地用如此驚豔的劇本吸引住每一個觀眾。

醫院內部錯綜複雜的關係,醫生與病患的矛盾與衝突,怪物對於恐懼的渴望,人類之間的愛恨情仇,一個個令人深思的問題被編劇信手拈來揉進了這段故事中,單論這份手段便比分作單元劇的手法要複雜了許多。而這一篇無甚趣味的文章便想討論一下在前兩集出現的一個小小的現象,所引起的些微思索。

正文

故事的開始便是在醫院,剛剛成功做完手術的天馬醫生從手術室走出,裡面舉世聞名的音樂家已經脫離了生命危險,他們慶祝著這一次高難度手術的完美收官,走廊裡一片祥和的氣氛,而在陰暗的角落裡卻有位婦女傷心的掩面哭泣,不知在她的身上發生了什麼不幸。

醫院難道是先來後到的?——《Monster》其一

原來本應給她丈夫主刀的腦科天才天馬醫生在手術的前一刻被院長叫去負責這位著名音樂家的手術,而所謂這個“本應”的理由,便是她丈夫是比音樂家先送進的醫院,他們指定了天馬醫生作為主刀

醫院難道是先來後到的?——《Monster》其一

聽起來確實是應該極其憤怒的事情,在現實中遇到這種事情應該也是無法接受。而如果尋根問底的話,便是這個行為違反了我們約定俗成的邏輯規則。

在憤怒的時候我的邏輯用三段論進行剖析:

  • 大前提——先來的人應該優先選擇資源
  • 小前提——她丈夫先來的
  • 結論 ——她丈夫應該優先選擇資源

而我們看到小前提並沒有出入,事實與邏輯衝突的點在於大前提

先來的人,應該優先選擇資源,這彷彿是約定俗成的規則。而它成為所謂約定俗成規則的原因應該是它是一個具有很強主觀性的標尺。”先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更迫切的需要這份資源,而如果可以做到按需分配的話,毫無疑問先到便應先得。

作品中的醫院顯然不認可 先到——先得,它是通過為醫院帶來的利益大小來抉擇誰來優先選擇資源,而如果我們將場景由醫院向外進行擴展,會發現資源的優先選擇權分配實在是多樣化,自身的權力大小,財富能力,社會影響力等等在不同的情境中會具有不同的權重,而先到先得這一套規則在這些因素面前顯現的極為弱小,沒有什麼存在感。

但是有趣的是當在其他的元素帶來的效果相差不大時,譬如說在權力大小作為分配標尺時,如果兩方的權力相當,那麼先到先得這一規則便會發揮作用,它好像並沒有消失,僅僅是隱藏到了那些更有決定性的因素後面。

為什麼那些元素更具有決定性呢?

生產力不足造成現有的物質豐富程度無法進行按需分配,只好依據帶來的利益大小進行分配。

醫院難道是先來後到的?——《Monster》其一

醫院難道是先來後到的?——《Monster》其一

醫院難道是先來後到的?——《Monster》其一

如果醫院不需要盈利便可以維持自身的存活,如果不需要影響力便可以有足夠的經費進行研究,毫無疑問這些因素在資源分配的優先權中不會再佔有比重,彼時便可以通過需求來進行分配。

回頭去看的話,初始被劇情引起的義憤填膺就理想化了一些。在經濟基礎未能達到那個級別的時候希望以按需分配的規則來進行分配無疑是在叫板醫院本身,而見其生,不忍見其死的天馬醫生也在之後做出了理想化的決定,陰差陽錯之下,便有了這個74集的故事。

醫院難道是先來後到的?——《Monster》其一

一次偶然,釋放出了一個怪物

結語

優秀的敘事節奏往往會讓觀眾沉浸在劇情中而放棄了自身對於邏輯的思考,這一點我已經有了太多的體會。

這作74集的《Monster》無疑擁有著純熟的故事展開能力,希望在觀看過程中可以不斷的去思考一些”理所應當“的事情,漸漸挖掘出其內在的,並不那麼簡單的規律。

這就是第一步。

資源分配這種上層的建築,果然還是在經濟基礎的把控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