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職場也要比拼顏值嗎?


三國演義中的職場也要比拼顏值嗎?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裡面刻畫了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他們文韜武略、才華橫溢,成為那個時代的英雄。在這些人物中,我們會發現一個和當今非常相似的有趣現象,那就是在幾千年之前的三國職場之中,顏值也很重要。

看來,比拼顏值自古就有。

有顏值不一定成功,因為成功要靠才華和實力。當然,沒有顏值,也不一定不能成功,只是成功之路不會那麼順利。

三國演義之中,顏值高的人很多,比如周瑜、諸葛亮等等,他們的成功當然不僅僅是靠顏值,還有才華。今天,我們談下顏值較差的人物。

第一個人物就是與臥龍諸葛亮大名鼎鼎的鳳雛龐統先生。當然,除了《三國演義》中描述龐統“其人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其他正史中並沒有對龐統相貌的描述,我們姑且可以猜想他的顏值不會太高。這個其貌不揚害的龐統不輕,自己明明才華和名氣都很高,但是就是因為顏值太差不被大領導重用。

三國演義中的職場也要比拼顏值嗎?


論才華和名氣,龐統和諸葛亮相當,但是和諸葛亮求職相比,龐統的求職之路是艱辛和曲折的。

龐統先是由魯肅引薦至東吳集團老闆孫權,但是面試時孫權一見到龐統的相貌就不太滿意,孫權並不打算重用龐統。

無奈,龐統只能拿著魯肅的推薦信來到劉備集團,劉備一見到龐統,劉備素來以知人善用、禮賢下士為世人所熟知,但是,就算是劉備也被龐統的相貌所震驚,可能從來沒見過顏值有這麼低的人。還好劉備並沒有完全嫌棄不用,直接給龐統耒陽縣令這樣一個小官幹。

無奈有王佐之才的鳳雛龐統,因為顏值只能去當縣令。還好,龐統比較確實有才,略施小計,就讓劉備看到了自己的真實才幹。

他到任後故意不理政務,整日飲酒作樂,這樣終於被劉備發現,派遣大臣前去督查,這時龐統說“孫權、曹操都被我掌控在股掌之間,何況一個區區小縣令”,當著督查大人的面,龐統三下五除二就把積壓的政務處理完了。這樣督查大臣一看,果然此人是個人才。這樣,劉備才開始重用龐統。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臥龍諸葛亮,《三國演義》描寫諸葛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所以人家諸葛亮是老闆直接找什麼聘請,並且還是三顧茅廬才請出來。我們的鳳雛先生,自己親自參加面試,並且還是費了老大勁才得到老闆重用。

原因何在,就是因為顏值不能和人家諸葛亮比。

三國演義中還有一個人物張松也吃過顏值差的虧。

張松長得額钁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言語有若銅鐘,但很有才幹,可過目不忘。當初,張松出使許都,本想巴結曹操,不料曹操一見他的顏值不高的面貌就討厭他了,最後讓劉備撿了個大便宜。或許,劉備吸取上次對待龐統以貌取人的教訓了,這次,劉備對張松倍加禮遇,終於靠著張松的引路成為益州之主。

三國劉卲寫《人物誌》,談到鑑識人才之難,特別難在“二尤”——尤妙和尤虛的人。其中尤妙指的是“或以貌少為不足”、“或以直露為虛華”,像龐統和張松這樣的人,雖然其貌不揚,但是有才幹,就是因為容貌問題往往會被面試官否定,就像曹操、孫權都是犯了這類錯誤。

好的顏值確實是天生的財富,人人都渴望有好的顏值,並且好的顏值確實能夠帶來經濟效益。

經濟學中講到,在市場經濟中,美也是一種競爭力,有研究表明,顏值高的人從事某些工作更容易取得好的效益,比如銷售、公關等等。就連在教育行業,有人根據統計學研究,學生面對顏值高的教師聽課和學習效率會更高一些。

但是,這也不是說顏值是決定成敗的唯一因素,對於很多人來說顏值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像龐統和張松,有才華有顏值的人依然能獲得重用,依然能夠開拓成一片天地。

但是我們要對眾多的面試官和老闆們提醒一下,招聘面試時千萬不要只看顏值,一定要記住“人不可相貌,海水不可斗量”這句古語,否則你有可能錯過龐統和張松這樣的絕世奇才。

三國演義中的職場也要比拼顏值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