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收購澳洲最大燃氣公司受阻海外投資4800億曾被批“跑路


李嘉誠收購澳洲最大燃氣公司受阻海外投資4800億曾被批“跑路


李嘉誠長江實業集團斥資130億澳元(約656億人民幣)收購澳大利亞最大燃氣管道公司APA集團初步受阻,澳洲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反對本次收購,最終結果預計在兩週內由財長公佈。

雖然收購受阻,但長江集團仍在聲明中表示,這一初步觀點並非對長江集團存在不好的看法,澳洲政府歡迎長江集團在澳投資,對當地經濟產生更大貢獻。

公開資料顯示,APA集團擁在澳擁有1.5萬公里的天然氣管道,佔據全澳輸送系統56%,長實近年在澳洲展開了大量基礎設施收購。如果李嘉誠收購APA成功,長江基建在澳洲天然氣管道市場份額將從現有的15.2%增加到59.8%,這意味著李嘉誠將控制大半個澳洲天然氣管道。

此次收購APA集團受阻對近年來大舉進攻海外的李嘉誠來說,似乎不足掛齒。有媒體統計,他五年間拋售國內資產約1700億港幣,收購的海外資產則超過4800億港幣。持續的出售國內資產,大舉海外併購,這一舉動使得以“愛國商人”形象示人的李嘉誠一度承受著輿論壓力。其內在投資邏輯到底如何呢?

出海傳媒合夥人黃河對時間財經表示,李嘉誠在國內佈局的能源、港口、地產三大模塊的發展基本到了一個臨界點,再有高速的發展可能性不大。而海外佈局主要集中在供電、燃氣和通訊等公共領域,此類公用事業如果在遭受經濟危機衝擊時,也不會受到沉重打擊。李氏家族可憑藉這些國外優質資產,或許能成為重返亞洲市場的跳板,打造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局面。

曾拋售套現1700億港元

2013年以來,隨著他不斷拋售國內資產,撤資中國的“跑路”質疑瞬間襲來,各路媒體跟進,一時間批評聲音不絕於耳。五年來,時間財經根據其公告和媒體報道整理後,發現其出售的資產至少1700億港幣。

李嘉誠收購澳洲最大燃氣公司受阻海外投資4800億曾被批“跑路


(時間財經制表)

尤其在2015年更是動作頻頻。2015年初,宣佈長江實業集團及和記黃埔重組方案,分別以“長和”“長地”兩家加勒比地區註冊的新公司來取代上市地位後。相關資料顯示,合併後,長和系共有10家上市公司,長和、長實地產、長建等公司註冊地均在海外。電能實業是僅存惟一一家在中國境內註冊的長和系公司。

緊接著,9月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長江基建”)以及電能實業有限公司(下稱“電能實業”)發佈聯合公告,擬將長江基建及電能實業合併。

李嘉誠長子、長江基建董事局主席李澤鉅對此表示,之所以選擇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合併,是因為合併完成對於公司市值、信貸能力都有所利好,有利於今後收購大規模資產。合併計劃預計將在2016年初或之前完成,計劃完成後,電能實業將退市。電能實業退市標誌著李嘉誠全部資產外遷。

針對這次重組,摩根大通發佈的研究報告認為,合併對於長江基建和電能實業股東都是雙贏局面,不僅可以幫助電能更有效地使用現金,長江基建也可通過兩家公司坐擁750億元現金用作未來併購。

有評論將李嘉誠重組方案概括成了16個字,“超高財技,更國際化,大勢所趨,精明投資”。

身處巨大的輿論漩渦中的“亞洲首富”李嘉誠還是坐不住了,通過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簡稱“長和”)和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簡稱“長地”)發表聲明。

綜合上述聲明,李嘉誠核心意思大體是這樣的:“他並沒有撤資,只是根據經濟形勢,重新配置了國內外的資產;在減少對內地房地產投資的同時,加快了在內地零售業的佈局;並積極推動“走出去”戰略,在全球52個國家投資多種業務。”

李嘉誠長和系在拋售套現整個過程是有邏輯可尋的,根據統計的16筆筆交易中,有10筆出售的標的為商業地產,這多少意味著李嘉誠對商業地產前景看衰,尤其是內地商業地產的前景看淡。

這一點也可以在李嘉誠發佈的相關聲明中得到進一步印證,“過去兩年,集團對全球地產業務持審慎態度,加上內地房地產方面,部分城市出現供求失衡風險,故減少買入土地”。

而在對上述交易的出售動機進行分析後,可以看到李嘉誠出售的主要是三類資產,第一類是項目收益率下降或一直不理想的資產,包括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廣場、亞洲貨櫃碼頭權益、和記港陸和港燈電力的股份等;第二類是項目已經獲利豐厚且估值理想的項目,東方匯經中心、南京新街口國際金融中心、北京盈科中心、盛邦國際大廈及長園集團股份等。;第三類是通過出售項目為未來的資本運作留下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