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教師資格歷史考點: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一、考情分析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教師資格考試中的高頻考點,尤其是針對於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學內容及所帶來的影響是常考的部分,主要包含董仲舒提出的針對中央集權需要、針對加強君權需要、針對土地兼併現實、針對為人處世標準等措施。這部分內容在教師資格考試中多以單項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尤其是材料型單選題,故將此部分內容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備考。

二、知識呈現

(一)董仲舒的新儒學

漢武帝時期舉賢良對策,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基礎,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

1.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針對加強君權需要,宣揚“君權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的學說。

3.針對土地兼併現實,進一步發揮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張限田、薄斂、省役。

4.針對為人處世標準,提出“三綱五常”,提倡孝道。

(二)政府肯定推廣

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2.政治方面:用文學儒者數百人參與國家大政。這明顯擴大了官員的隊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鞏固了封建統治基礎,成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後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鑑和啟迪。

3.教育方面:規定儒家經典為國家教科書,教育為儒家所壟斷;興辦太學,規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後即可授官,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矩,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

(三)影響

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大一統”思想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中華民族的統一有積極作用。“仁”“仁政”“以德治民”等觀點,構成官僚集團的行為規範,使封建政府關注百姓的生計。“仁義”“孝道”等觀點,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道德倫理觀,有利於和諧人際關係。

三、知識鞏固

1.如果你是漢武帝時期太學的學生,你使用的教材應該是( )。

A.墨家著作 B.儒家著作 C.道家著作 D.法家著作

【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思想控制,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建立太學,太學以儒家的五經為主要教材,所以答案選擇B。

2.朱維錚認為:“獨尊儒術”,其實是自稱“明於《春秋》”的董仲舒一派儒生,假借伸張孔子作《春秋》的“微言大義”,迎合君主一體化的取向,與權力運作相配合,也就是“通經致用”。由此可見“獨尊儒術”( )。

A.背離先秦孔孟之道 B.開創經世致用思想

C.適應專制集權需要 D.導致君權至高無上

【答案】C。解析:結合題幹“與權力運作相配合”等信息可知“獨尊儒術”是適應專制集權需要的,選項C是符合題意的,正確;“獨尊儒術”是先秦孔孟之道的繼承和發展而非背離先秦孔孟之道,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經世致用思想是直到後來的明清才有,選項B不符合題意,排除;導致君權至高無上的是皇帝制度而非獨尊儒術,選項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C。

3.《漢武帝獨尊儒術的虛與實——論漢帝國主導意識形態的最初確立》中說:“整個漢時乃至於歷代所有帝王君主,其治國施政的策略和手段一貫都是王霸兼用、儒法並採的,儒術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其實際所起的作用。”從上述材料可知,有學者認為( )。

A.“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未真正實現 B.儒家學派的實際作用就是它的象徵意義

C.歷代封建統治者實際上對儒術並不重視 D.漢代以後獨尊儒術為實,儒法結合是虛

【答案】A。解析:根據“整個漢時乃至於歷代所有帝王君主,其治國施政的策略和手段一貫都是王霸兼用、儒法並採的”可知,漢朝並沒有真正實現“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故A正確;根據“儒術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其實際所起的作用”可知,B項錯誤;C不符合史實,排除;根據“其治國施政的策略和手段一貫都是王霸兼用、儒法並採的”可知,獨尊儒術並未真正實現,排除D。

4.董仲舒主張“天人感應”,他將《春秋》中所記載的自然現象,都用來解釋社會政治的治亂興衰。他認為,人君為政應“法天”行“德政”,“為政而宜於民”。下列對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的認識,正確的是( )。

①認證了皇權的至高無上 ②制約了君主的肆意妄為

③促進了道教理論的發展 ③闡明瞭人與自然的關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A。解析: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認為天子受命於天,論證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同時宣揚天子無道,上天便會降下災異來譴責和威懾,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和防止君王昏庸。故①②正確。董仲舒的理論沒有推動道教的發展,“天人感應”理論不是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排除含有③或④的BCD項。故正確答案為A項。

5.《漢書·宣帝傳》:“五鳳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蝕之。詔曰:‘皇天見異,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稱也。以前使使者問民所疾苦,復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舉冤獄,察擅為苛禁、深刻不改者’。”據此可知( )。

A.司馬遷的歷史撰述受到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

B.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具有限制君王昏庸功能

C.《漢書》當中關於日食記載沒有任何科研價值

D.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對東漢統治影響巨大

【答案】B。解析:從材料“皇天見異,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稱也”,可以看出,最高統治者在天象有異的情況下能夠反躬自省,注意問民疾苦,反映出天人感應理論對皇權的制約作用,故答案為B項。從材料來看,是宣帝詔書體現出天人感應思想,排除A項;C項說法錯誤,《漢書》關於日食的記載對後世研究存在重要價值,排除C項;D項在材料中無法反映,故排除。


更多詳情請關注:http://chenzhou.offcn.com/?jyx


備考諮詢:郴州中公教育-阿西老師(微信號:czzgjy007)


郴州教師資格歷史考點: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