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便關於“大語文”的一點感想

中小學的校外輔導學習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在現時現地,對於有需求的家庭來說,就是如此。注意,我不是鼓吹什麼天經地義的東西,只是描述了一點事實。當然,宅家對付孩子,也是八仙過海的路數,有天縱英才自我化育省卻父母心的,也有直接一路玩到底徹底放飛自我的,但這些畢竟歸於少數,可以算“特權”,凡人不配享用。

而校外培訓,有人說其失在魚龍混雜,信然。比如,有個講所謂大語文的自稱竇神的老師,我今天“有幸”聽了一段兒家長圈裡流傳的“試聽”,頗有毀三觀之感。為什麼這麼說,舉例,以供教育消費者參考:

比如竇老師和孩子討論到了文體,關於什麼是小說,什麼是散文,什麼是童話,什麼是神話,什麼是寓言,等等。這些話題本來挺好,但竇老師的解說卻熱鬧而離譜:

竇老師告訴孩子說:小說呢,就是虛構的。散文呢,散文就是寫真實的,不是虛構的。緊接著他追問孩子:那麼你們說童話又是什麼?他自己解釋說,童話呢,就是純虛構的(純字拖了長音來強調)。那麼《哈利波特》怎麼辦,《哈利波特》屬於“小說童話”(或“童話小說”?我記不清了)……布拉布拉……

認真點講,散文和小說恐怕並不在同一個對比維度上吧。中小學的“四大文體”只是權益之計,為了教學討論的方便而設置,拿起一篇文章能約略區分即可,並不需要小學生去深究其實質——好吧扯遠了,且不較這個學術真——我就想請問竇老師一下,“純虛構”是個什麼東西?難道因為《三國演義》的所謂“三分實”,而白雪公主和矮人全是瞎編的,所以童話就是“純虛構”??"虛構"和瓶裝酒精一樣是有濃度值的?

竇老師接著把那本影響了某幾代中文系大學生的《浮生六記》擺了出來,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他說以前人們當它小說,後來發現寫的是實事,於是文體就轉換為散文了。

以上,要說竇老師所講哪裡錯了,其實也不能算“錯”,只能算謬誤。可能他自己真把那些支離拼湊的知識碎片當成學問來教導小孩了。

對了,講到《浮生六記》,竇老師(可能是為了演講效果)還不忘記引出題外話,捎帶著“煽動”了一點點小小情緒。他說日本人買斷了這本書卷五(據說是新發現的)的版權,而且為了賺錢,把中文版封鎖起來不讓出版。版權的事情當然可以談論,但想必竇老師也知道孩子們不會關心,也不大能真正理解這等專業問題,所以他強調指出的卻是“中國人寫的著作卻不讓中國人看“。我不知道竇老師想傳達什麼,給下邊聽課的這些年輕人,和他們負責出錢購課的金主們……

竇老師還談到了作品鑑賞。竇老師講到了《西遊記》。竇老師講得很開心,於是他很鄭重地告訴孩子們:你們知道五行山代表什麼嗎?它代表了明代的稅收重壓,壓在老百姓的頭上……他又接著說,沙僧代表了某類人(我記不清他怎麼說的了)……沙和尚只有幾句臺詞: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師傅,大師兄說的對呀……孩子們聽得哈哈直樂,我的感想是,竇老師,你到底看過《西遊記》這本書沒有?你的素材是來自童年時代的電視劇記憶和朋友圈段子的嗎?

《西遊記》是一部內容豐富有趣的大書,它是一本真正的名著,粗暴地肢解它,把不知從何處撿來的段子隨便亂丟給剛剛開始閱讀生涯的小學生,真好意思。這就是所謂的“大語文”?

我以前見過幾篇”大語文“的宣傳材料,看下目錄,感覺就是把大學文學史教材改編一下講給小、中學生聽。這事兒,在邏輯和科學上成不成立,姑且算”有待商榷“……假設其成立,但聽了”竇神“的大語文,我的感想卻是,要講文學史,講文學,也成,拜託請找一本好一點的、靠譜點的書來參考,不要信口開河。老師為了講課效果,為了防止孩子睡著,講點段子逗樂,這算技巧,但對核心內容你要有所敬重,否則真不如請郭德綱來當”大語文“的住持法師了。

我以為家長在選校外課程時,一旦遇到自稱獨創,自詡神奇的“新概念”大法,都該留個心眼吧。但現實卻是,人們往往希望找到不花力氣就可以輕鬆獲取的果實,“授人以躺贏”算永恆的培訓機構營銷技巧。相比之下,大語文還算靠譜的,還有人去學“量子速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