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到人民群眾中去評獎

“桑振君的戲來了!”“任宏恩的戲來了!”“李金枝的戲來了!”人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像過大年一樣,一場一場地攆著看。那時候的演員,沒聽說獲得過什麼獎項,那時候的戲迷觀眾,也不在乎他們有什麼獎項。但能夠看到的、聽到的、切切實實感覺到的,是廣大人民群眾來自發自肺腑的愛戴。是與人民群眾的魚水之情,手足之情的關係。是人民群眾親暱稱呼的“十二萬”“倒黴大叔”“洛陽小牡丹”的雅號和美稱。但說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劇團和演員脫離了人民群眾,陷入了爭奪各種戲曲藝術獎項的沼澤。排上一個戲,首先考慮的,不再是人民群眾喜歡不喜歡,能不能成為經典的劇目去傳承,而是要得獎、得大獎!一旦評獎結束了,這個戲也就不了了之了。有人把這種以得獎為目的戲,稱作是狗熊掰棒子,掰一個,丟一個,一次次在傷害人民群眾的感情,也很難再有《花木蘭》《白蓮花》《朝陽溝》《倒黴大叔的婚事》《淚灑相思地》這樣的好戲了。

「觀點」到人民群眾中去評獎

不知道這種爭奪獎項的“戲劇遊戲”,為什麼樂此不彼,越演越烈?但可以看到的是,這種大大小小的獎項爭奪,害得人民群眾對戲曲藝術已經沒有了感情,害得劇團和演員在這種遊戲中苦苦掙扎,已經失去了獎項的意義。就拿戲曲藝術的最高獎項梅花獎來說,設立這個獎項的初心是什麼?僅僅是對戲曲中青年演員的一種激勵,也僅僅是由當時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戲劇報》一家操辦。當初他們看到哪個中青年演員夠格了,就主動的毫不吝嗇的把梅花獎送給他們。湯玉英為什麼是河南最早獲得梅花獎的演員?就是因為許昌市豫劇團1986年在北京演出《倒黴大叔的婚事》的時候,被這個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給砸中的。劇中的一號主演任宏恩為什麼沒有獲得?是因為他的年齡剛剛過了評獎的45歲。獲獎的“魏淑蘭”,沒有覺得有多高貴;沒有獲獎的“倒黴大叔”,也沒有把它當成倒黴的事情。原本一個簡簡單單,純純潔潔的梅花獎,為什麼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變味?甚至是越來越骯髒?難道不值得反思嗎?!

「觀點」到人民群眾中去評獎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一直在大力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戲曲藝術。但眼前的實際情況,實在令人堪憂!眾多的演出團體和演員,把各種獎項的獲得,當成了工作成績,當成了人生奮鬥的方向,當成了身份、地位、水平、身價的證明。他們不需要人民群眾的支持,人民群眾對他們也不再待見。曾經多次看到劇團在鄉間的演出,觀眾少的可憐,並且還是那些風燭殘年的老者。戲迷觀眾的大量流失、斷代、斷流的結果,不就是戲曲藝術的壽終正寢嗎?!在這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關鍵問題上,我們是徹底驚醒,奮起直追,大力培植戲曲觀眾的人氣、市場,重新喚回戲曲之春呢?還是渾渾噩噩,盲目樂觀,一定要吊死在那種大大小小的獎項爭奪上?絕對是到了清醒的時候了。

喚回戲曲藝術的春天,就要淡化各種戲曲獎項的爭奪,把喚起人民群眾對戲曲的熱情、熱愛、支持,當做中心工作來做。首先要端正對戲迷觀眾的態度。把他們當成是懂戲的智者,就不會有糊弄和敷衍;把他們當成是守望、捍衛戲曲藝術的“英雄”,他們就是我們最可愛的人;把他們當成是衣食父母,魚水的關係,就會在人民群眾中汲取營養,結出碩果。這種由人民群眾托起的事業輝煌,才是戲曲事業的真正輝煌。

「觀點」到人民群眾中去評獎

喚回戲曲藝術的春天,就要挽救、扶植好那些瀕臨消亡的稀有劇種。那是先人們含辛茹苦創下的基業,誰把這些民族遺產丟失了,誰就是歷史的罪人。再者從多個戲曲之鄉的事實證明,戲曲藝術是有生態環境的。就拿許昌市區來說吧,豫劇、越調、京劇、曲劇,每個劇種在全省有著先進的地位,這種多劇種、多流派、多行當的有益競爭,既是爭芳鬥豔的絢麗,也是相輔相成的依存。“一朵鮮花不算紅,萬紫千紅才是春”。一個劇種,一個流派,一個行當,是撐不起戲曲大業的。

「觀點」到人民群眾中去評獎

喚回戲曲藝術的春天,就要在政策、資金上支持劇團,面向人民群眾,以好戲和真情贏得民心,多多建立戲曲的根據地。對演員、特別是名演員,要有愛護和包容,不要求全責備。要允許他們有張揚的個性,支持他們與各行各業交朋友,也允許他們有所謂的個人崇拜。劇團、演員得到眾多的戲曲根據地,得到巨大的戲迷觀眾群體,就是戲曲事業繁榮發展的根本要素。特別是在戲曲藝術生死存亡的今天,如果一定要評獎的話,這個獎項就要交給人民群眾來評。無論是劇團或演員,誰能喚回戲曲藝術的春天,誰能擁有巨大的戲迷觀眾群體,不但是獲取了戲曲藝術的最高獎項,而且也是形成新的流派的前提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