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被中國人遺忘了的“清明節”美食,竟有這麼大來歷!

說起清明節,你能想到的美食都有哪些呢?是太湖的水菊花,還是湘西的“蒿子粑粑”,亦或是南北皆有的“饊子”,當然,還有浙江的“清明果”,廣西的“清明螺”,泉州的“潤餅菜”……有一道美食,也許不會出現在這些名單裡,它的名字,就叫做“寒食粥”。

一道被中國人遺忘了的“清明節”美食,竟有這麼大來歷!

一道被中國人遺忘了的“清明節”美食,竟有這麼大來歷!

寒食粥,源於寒食節,它之所以成為一道清明節美食,是因為寒食節與清明節相近,古人便將它們融成了一個節令,隨著發展,逐漸衍化為清明祭祖掃墓的風俗而流傳下來,寒食粥,自然也成為一道在古代家喻戶曉的清明節美食。

一道被中國人遺忘了的“清明節”美食,竟有這麼大來歷!

要想弄清楚寒食粥的來歷,我們就得先了解寒食節,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春秋的介之推。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

重耳做了國君後,開始時還銘記介之推,但是時間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和其年邁的母親回到家鄉,隱居在山中。有一天,晉文公發現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內疚,親自跑到他隱居的山中尋找。

一道被中國人遺忘了的“清明節”美食,竟有這麼大來歷!

但是隻見山巒重疊,蔥蒼樹木,就是不見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揹著母親出來。於是,命令山前山後防火,留一路讓介子推逃命。大火連燒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沒有出來。火熄之後,大家進山察看,才發現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樹前,被燒死在深山之中。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名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於是就有個寒食粥,也就是節日前將粥煮好,以備節日時食用,自然就成了寒食。

一道被中國人遺忘了的“清明節”美食,竟有這麼大來歷!

知道了寒食節的來歷,我們再來看看它的配方:杏仁10克、旋覆花10克、款冬花10克、粳米50克。

寒食粥品類繁多,較常食用的有楊花粥、梅花粥、杏酪、冬凌、桃花粥、乾粥、大麥粥等。

一道被中國人遺忘了的“清明節”美食,竟有這麼大來歷!

在陰雨綿綿的清明節,一碗寒食粥,對於溼氣嚴重的南方人來說,能很好的順肝理氣激發食慾的效果

,寒食粥,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承載了中華傳統中的“忠孝”文化,有後人的哀思,也有對先賢的敬仰與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