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800年來張栻的思想是如何啟迪我們精進的

#月薪萬元—新作者扶植計劃開啟#

現代人壓力大,只能不斷加強學習,思考,日日精進,坐古論今,縱看800年前教育家張栻是如何闡明學與思,知與行關係的?對現今,湖湘文化有怎樣的深刻影響。

張栻,字南軒,(1133-1180)年,四川綿竹人,右相張浚之子,南宋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與朱熹,呂祖謙並稱“東南三賢”,於1165年,在當時潭州安撫使劉珙的延聘下主教嶽麓書院,使書院從此聞名遐邇,成為古四大書院之一,求學人數達上千人之多,初步奠定了湖湘學派的規模。自成一派,成為一代學宗。

再讀,800年來張栻的思想是如何啟迪我們精進的

明未清初教育家,史學家黃宗義曾在《宋元學案》中指出,與其他學派比湖湘學派最盛,在政治和學術上有所成就者達十多人,可見當時嶽麓書院在中國影響之大,這與張栻的辦學方針密不可分,宗旨是:成就人才,傳道濟民,與當時"爭馳功利之未""以異端空虛之說"的主流教育思想形成鮮明對比,格格不入,獨樹一幟。為社會培養經國濟世的人才。

張栻的教育思想

A,學思並重,相得益彰

南軒先生認為做學問要學思並重,學與思有其內在的聯繫,互為依存,相互促進,是不可以分割的。任一方,都不能單獨存在,重學而輕思考或者重思考而輕學習都是不正確的求學態度,會使人惘然,不知所措,從而失去依存的根基。他最反對“循名亡實之病”,批評那種“汲汲求所謂知,而於躬行則忽焉”的學風。與陸九淵的"只思不學"也是截然相反的。

B,致知力行

張栻在教學上堅持知與行統一起來,重視踐履,提出"學貴力行",另一方面也重視致知,否則就有"只務踐履"之偏。

“知有精粗,行有淺深,然知常在先,固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矣,未有不知而能行者也”。

C,居敬又窮理

張栻居敬和窮理應當同時並進,通過道德涵養使受教育者的內心產生一種專一的心理狀態,促進他去獲得更多,更正確的道德認識。

D,博約相須。

在教學方法上是重"博"還是重"約",在當時南宋教育界一直有很大的分歧,朱熹學派就主張“泛觀博覽”即要求學生博覽群書;而心學陸九淵一派則強調:發明本心,故不要求學生多讀書,而張栻則取各自長處,避其弊端,他認為博與約之間是一種相須關係,主張無論從事教學還是學習,都要居其博,又要守其約,既要學習別人的優點長處,博覽群書,又要堅守自己的主張觀點,形成個性,特色,兩者都是要兼得,不可以分割,片面看待。

再讀,800年來張栻的思想是如何啟迪我們精進的

張栻的理學思想

1,知行互發,和諧統一

在知行互發思想指導下,張栻在教學上堅持知和行統一起來。只重視踐履或只重視致知,都是不可取的。知和行相互併發,相互促進,越是深入實踐,認識就越深刻,越精進,有了越發深刻的認知,實踐越能通達透徹。與朱熹的"知先後行"論和王明陽的"知行合一"論高得多。

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是知嘗在先而行未嘗不隨之也。知有精粗,必由粗以及精,行有始終,心由始以及終,內外交正,本未不遺,條理如此,而後,可以言弊。

2,太極即性論

張栻師從胡宏,傳承了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胡宏為二程四傳弟子,也秉承了胡宏觀點,他認為"性"是世界的本源,提出"有太極則有物,性外無物""太極一而久矣,散為人物,而有萬殊,就其萬殊之中,而復有所補齊焉,而皆謂之性,性無乎不在也",不同朱熹將"理"看作世界本質,又異於陸九淵將"心"看作世界本源。

3,義利之辨

張栻將"義利之辨"與天理,人慾之辨統一起來,"無所為而然"還是"有所為而然",才是義利之辨的根本標準。

再讀,800年來張栻的思想是如何啟迪我們精進的

張栻的政治思想

①以理治國

張栻認為要建立人紀,施於萬事,仁立而義行,而無偏弊不當的地方。

②民為邦本

他以為民為貴,社程次之,君為輕……是以民為本的思想,當時看來是比較前衛的。

③抗金復疆

a、復仇之義,是國之大綱

可見他的一片赤誠,愛國之心,不忘靖康之恥。

b、有綱,正名為先,務實為本,修德,任賢,立政,名正而務實之舉,處處都體顯了他的踐履的思想。

在他獨闢蹊徑的愛國和踐履的思想教育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如開禧北伐功臣吳獵、趙方,"光於世學"理學家張忠恕,官至吏部侍郎,有"忠鯁之臣"的彭龜年,組織抗金,銳志當世的遊九言,遊九功兄弟,善於理財,整頓"交子"(紙幣)的卓有成效的陳琦等都是在張栻主政嶽麓教事時期,優秀代表,成為嶽麓鉅子,他們真正踐履了張栻的“傳道濟民"的思想,為國家和社會作出了的積極的貢獻,其學術和政治活動使湖湘學派更加流光溢彩。成為一朵奇葩。

明末清初,著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美譽的教育家,史學家黃宗羲,曾評價張栻的教學思想“見識高,踐履又實

”。

再讀,800年來張栻的思想是如何啟迪我們精進的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是前身)的口號是:承(朱熹)(張栻)之緒,取歐美之長。可見張栻在嶽麓書院的影響之深遠,至今都烙下深深轍痕。正是在這種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明,清到近代,長沙及整個湖南地區,在湖湘學派的教育背景下,產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

餘秋雨曾在《千年庭院》中寫到:一千多年來,嶽麓書院的教師中集中了大量海內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稱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學大師朱熹、張栻、王陽明,而它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可列出一份讓人歎為觀止的名單,千年太長,光以清代而論,我們便可隨手舉出幾個如哲學大師王夫之、理財大師陶澍、啟蒙思想家魏源、軍事家左宗棠、學者政治家曾國藩、外交家郭嵩燾、維新運動領袖唐才常、沈藎,以及教育家毛主席老師楊昌濟等等。

張栻還著作有:《南軒易說》,《孟子說》,《論語解》,《南軒文集》等。

張栻在愛國,教學,做學問上的精神,值得我們後代仔細研讀和認真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