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心理自殺背後的真相

透視心理自殺背後的真相

導語:【韓國女明星因抑鬱症自殺】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鬱症發病率約為11%,全球約有3.4億抑鬱症患者。當前抑鬱症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可能將成為僅次於心臟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

抑鬱症將成為21世紀人類的主要殺手。嚴重的患者中有15%會選擇自殺來結束生命,2/3的患者曾有過自殺的念頭,每年因抑鬱症自殺死亡的人數估計高達100萬。

透視心理自殺背後的真相

似乎從其我們腦海中沒有心理疾病這個詞,但自從我們發現人類的心理也會有不健康傾向之後,因為心裡問題而再三發作甚至丟掉生命的人就變得層出不窮了。為什麼會這樣呢?現代人的心理壓力有多大,才會導致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崩潰?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些心理自殺離我們有多遠。

現代倫理觀念發生了轉變,經常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造成自殺行為。可想而知,中國人對於“生命”意識認知是多麼的薄弱。

“我國每年因自殺而失去父親或者母親的兒童達到16餘萬,”這個數字觸目驚心。報道顯示農村自殺率明顯高於城市,女性多於男性,1/3自殺致死的人並不存在精神障礙,60%自殺未遂的人屬於衝動性自殺。

從數據顯示來看,自殺的人大多是衝動自殺?為何衝動?有研究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現代倫理觀念發生了轉變,經常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造成自殺行為。可想而知,中國人對於“生命”意識認知的薄弱。

我們不得不承認“衝動”屬於心理範疇!為什麼會衝動?它與中國傳統文化並不相符。從孔子開始,儒家就是講究“仁”,崇尚一種仁愛作風;對中國造成極大衝擊的佛學,更站在“衝動”的對立面。現實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中國人講就和諧,不崇尚武力”,而練武之人也僅是強身健體。

那麼衝動,為何又會悄悄的走進中國人的生活呢?

透視心理自殺背後的真相

這與“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貧富問題就一直牽動著社會神經。在物質不斷充裕的時期,精神層面的培養遠遠落後。造成了一種“拜金主義”、“及時行樂”的消極主義和“生命比不過金錢”的偏激心理。尤其在文化衝擊的浪潮中,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被外來文化打的一敗塗地。年輕人過上了“情人節”忘記了“七夕節”;過上了“聖誕節”忘記了“重陽節”。在老一輩和新一代的對抗中,摩擦成為家常便飯。

摩擦其實就是“衝動”的根源,滴水匯聚大海,小小的摩擦積聚多了,大的爆發也便來臨。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家庭之間的新老之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毫無疑問的引發了老一輩人對“80後”人的蔑視。在文化脫節的基礎上,新一代人崇尚自由、個性和獨立,他們不願意接受老一輩的傳統觀念,而老一輩也無法徹底瞭解新時代人的內心世界。在彼此都堅守各自陣地的基礎上,缺乏瞭解,多了摩擦和爭論。

經過長期的積累,心理上早已形成了“抑鬱”的傾向。經常有人會說“我實在忍受不了啦,我非得瘋了不可”等等。這或許就是衝動自殺的根本原因。但較之於西方,為什麼會出現女性自殺多於男性的情況,為什麼中國自殺率居高不下?

透視心理自殺背後的真相

在物質和精神極為不對稱的情況下,中國人的肉體和精神被撕裂開來,這造成一種“行屍走肉”的病態心理。尤其媒體大張宣揚“紙醉金迷”的生活,讓很多農村人或者城市底層的人產生不可抗拒的對比心理。試著想想,那些靠出賣肉體的女人有幾個是從富家豪門出來的女人自殺的增多,也說明了中國“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源還存在;中國人自殺率居高不下,說明中國人對“生命”的價值看的太輕。在多重的對比中,中國人的內心本身就很脆弱;在無情的社會現實面前,中國人的抵抗能力本身就很軟弱;在沒有目標,盲目的追求物質生活的情況下,中國人的心理本來就很壓抑。

誰能說,中國人是真正為自己而活

許多人都羨慕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說他們可以旅遊、聽音樂會、看電影、開PARTY,歸根結底就是他們不要為了養活自己而付出全部心血。中國人行嗎?在中國忙到70歲還得下地工作的人數不勝數。從來到世界到離開世界,中國人就一直在忙碌著,為了什麼,養活自己。單純為了“活”而“活”的生活,覺得有勁才怪

所以,如果要減少中國人的自殺,必須要讓中國生活在一種輕鬆的環境中,並且消除男女不平等的傳統思維。假如有一天,中國人也不要因為工作問題而整天失眠;不要因為養老問題而茶飯不思;不要因為房子問題而天天發愁。並且還能隨時出去旅遊、看電影、聽音樂會。那個時候,誰還不會愛惜生命,誰又不想多活兩年?

任何的自殺都是有原因的,而這個原因歸根結底還是與心理問題有關係,即使夠不上精神疾病,但也是一種具有潛伏性質的內心病態。當我們看見報道的時候會為那些失去父親或者母親的兒童感到揪心,但是誰又能保證,心理自殺不會發生在自己身邊呢?

如果你不能改變這個社會,就請試著改變自己吧。沒有過不去的逆境,也沒有跨不過的心理難題,有時候如果換一個角度想,轉過那條陰暗的小路,後面也大可是一片碧海藍天。

透視心理自殺背後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