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在外,對家人的思念總是傾訴不盡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張籍《秋思》

在中國古代,像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的人何其之多?恐怕早已數不勝數,他們或為求功名,或為國為民,或被迫背井離鄉,總之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但是,他們心中卻從沒有放下過對家鄉的思念,李白年少荊門出蜀之後便再也沒有回到過家鄉,可仍舊憑藉對家鄉的思念寫出了《蜀道難》;王維出任江浙地區,也滿懷思念的寫下“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張籍相對王維來說還是幸運的,他就在王維心心念唸的洛陽,可是這份思念之情相對於王維卻絲毫不減。王維心繫著國家大事,縱使思念之絮漫天飛揚也隻字不提,而張籍卻將這份思念之情反覆落於紙上,唯恐少了一分。

孤身在外,對家人的思念總是傾訴不盡

我們不知道張籍在家書中寫了什麼,但從此詩中看,裡面寄託的思念卻不會少。秋天本身就是一個相思的季節,古來“秋思”之作便不絕如縷,但唯有張籍這篇反覆在表達自己的思念,使人讀來憑空多出來幾分淒涼之情,秋天本身是有一些淒涼的,而又孤身一人身在外地,便更淒涼了。

孤身一人在外,無知己談心,無妻子相伴,縱使心中有許多的話也不知與何人訴說,“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每想到這,心中便又多了幾分淒涼。好不容易碰到了一個要路過家鄉的人,便匆匆的寫了一封家書想要讓行人路過時帶給親友。想必張籍在遇到行人時心中早就燃起一絲火熱了,心中也會有太多的話來問行人,有好多的話想讓行人轉達了。可是行人也急著出發,可是還有好多話沒有講,可是又怕親友知道自己在洛陽生活的悽慘而擔心。面對行人一遍又一遍的催促,張籍匆匆的寫完了這封信,在行人即將離開的時候又打開仔細檢查,生怕出了一絲紕漏。

孤身在外,對家人的思念總是傾訴不盡

這是一位遊子即飽含著思念而又怕親友擔心的複雜心態,看來這種“報喜不報憂”的心態也並不是現代才出現的,早在唐朝,在外的遊子便懂得了要自己嚥下所有的苦痛。

思念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但這種又思念又生怕親友擔心的心態恐怕只會出現在在外的遊子身上。下筆時早已經思緒萬千,對於張籍來說,有千萬句的話想要跟家人講,可又生怕家人擔心,在行人臨行前又反覆的檢查,在外的遊子們不都是如此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