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食記|內臟亦美食,滷煮

閒食記|內臟亦美食,滷煮

第一次吃滷煮是在2018年的春天。

那次,陪同幾位領導進京辦事,晚餐是北京的朋友已安排好的,大老闆知道必然是大餐,所以臨近中午時說,到北京了,不能只吃大餐不吃滷煮啊。在場者一致響應後,便被北京的朋友帶到新街口。朋友說,他感覺這家最地道。

滷煮的來源,已經不知道被多少朋友詮釋過了,始於張東官,源自蘇造肉,是一種以豬頭肉、豬下水為主要原料,輔以炸豆腐,配以火燒的"窮人樂"吃食,滋味濃郁,解饞而扛餓。我不再贅述。

幾經演進,滷煮也最終成為了極接地氣、極為純粹的老北京的代表性吃食。

閒食記|內臟亦美食,滷煮

圖片源自網絡

豬下水異味重,繁複細緻的清洗至關重要。豬肺要反覆沖水至雪白,大腸則需用食鹽和麵粉反覆搓揉,反覆二字最為考驗商家耐心和對食客的責任,也能預知出品的質量。

洗淨的下水和五花肉直接下入湯鍋,無需焯水和切制,大火煮沸後,文火煨制。

煮肉的湯製作講究,需要在鍋中下入八角、香葉、丁香、桂皮、砂仁、白芷、小茴香、花椒和幹辣椒等一系列香料,用以壓制臟器味,加少許油煸出香味後製成料包備用。再置油鍋將大量蔥段、薑片和蒜瓣爆香,加入乾溼黃醬、醬豆腐、豆豉,炒香後加水,水開後放入香料包,即為煮肉的新湯。新湯中仍需兌入一定比例的老湯,一如勾兌用的年份酒,賦予新出品的滷煮經年的厚重與成熟。

待原料燉煮至酥爛,轉移至大鍋,鍋內碼入火燒,放入炸豆腐,加入燉肉湯,保持開鍋狀態,便可售賣。

閒食記|內臟亦美食,滷煮

圖片源自網絡

食客招呼著商家,或來碗滷煮或買個不加火燒的菜底兒,佐以香菜、蒜泥、醬豆腐、韭菜花、辣椒油,大腸的肥潤,肺頭的軟嫩,五花的酥糯,豆腐的綿韌以及火燒的勁道,複合為碗內乾坤,再配上一瓶小二,一頓午飯吃得微微發汗、渾身舒坦。

一碗紮根於民間的地道吃食,雖用料低廉,卻精心烹製,在食肉不易的年代滋潤著老北京的味蕾,溫暖著老北京的胃。

擅食下水者,真老饕也。


專注飲食,品味生活的煙火之氣,

喚醒對年代、味道和情感的回憶。

頭條|閒食記|一個懂吃、會做、不饞的教育人,致敬您的關注


近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