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夢迴敦煌,1908年法國人鏡頭下未被破壞的莫高窟

1908年2月25日,法國漢學家伯希和(Paul Pelliot)考察團從新疆進入敦煌,對莫高窟進行了編號、測繪、攝影和文字記錄等工作,成為了最早一次對莫高窟進行的全面詳細考察,留下了未被完全破壞前的敦煌莫高窟的寶貴影像資料。


近代幾十年來,經過了人為和自然的毀壞,莫高窟中很多壁畫和塑像已經嚴重殘毀或者早已完全消失不復存在,但卻有幸在伯希和的鏡頭之下得到保留,彌足珍貴,使探究莫高窟的原貌成為了可能。


然而在令人震撼的鏡頭之後,遺憾的是伯希和也未能避免與其他西方探險者一樣,掠走了莫高窟中大量的珍貴文物,成為餘秋雨筆下的“文化大盜”。


清明夢迴敦煌,1908年法國人鏡頭下未被破壞的莫高窟


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距今已經有1600多年的歷史。相傳早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僧人樂尊雲遊天下,經過鳴沙山時,忽然看見有金光閃耀,好像萬佛降臨,於是他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當時社會的不斷動盪也讓中原許多的文化人紛紛來到河西躲避戰亂,促使中西交往的要道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佛教也成為了人們在亂世中的精神寄託,持續在敦煌流傳發展,佛窟的開鑿也隨之不斷增加。


清明夢迴敦煌,1908年法國人鏡頭下未被破壞的莫高窟


之後隨著政權統一,統治階級對佛教的推崇,許多信奉佛教的高官都曾到敦煌任職並開鑿大型的佛窟。隋朝時,信奉佛教、開鑿洞窟甚至成為了當時紅極一時的社會時尚。官紳富豪為留名功德,平民百姓為脫離苦海,因此無論窮富,各階層紛紛都來開窟造像、畫像題名,掀起了敦煌興建石窟的高潮。


經過之後歷朝歷代的開發修建,直到唐代,經濟發展和絲綢之路的暢通讓敦煌佛窟的發展到達了鼎盛。武則天時期,莫高窟形成了大小洞窟1000多個,規模龐大的佛窟群,被稱為千佛洞。


元朝以後,莫高窟才隨著絲綢之路的廢棄停止了興建,並逐漸湮沒於世人的視野中。

清明夢迴敦煌,1908年法國人鏡頭下未被破壞的莫高窟


1900年6月22日,在莫高窟居住的清朝道士王圓籙,為了將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石窟改建為道觀,而對其進行清掃。


當他在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洞窟壁畫背後透出的一絲光亮,將洞壁打通後,出現一個暗藏的方形窟室,裡面堆滿了從十六國到北宋時期的歷代文書、經卷、畫作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藏經洞”。


清明夢迴敦煌,1908年法國人鏡頭下未被破壞的莫高窟


自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之日起,貯藏其中的數萬件珍寶文物雖重現天日,卻也引來了西方各路探險家和侵略者的瘋狂掠奪。


而日薄西山的晚清政府,更全然無暇顧及這個發生在偏遠大西北的文化事件,使得莫高窟裡的萬千瑰寶大部分或流落海外,或被中飽私囊,又或因官僚無知和保護不當而損毀,成為了陳寅格先生口中的“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清明夢迴敦煌,1908年法國人鏡頭下未被破壞的莫高窟


在伯希和自己留下的照片裡,面對藏經洞內堆積如山的的經卷和文物,他如獲至寶的蹲在蠟燭下,一件一件的翻閱。這些瑰寶讓伯希和在藏經洞裡待了整整3周之久,他自己曾說:“洞中卷本未經餘目而棄置者,餘敢說絕其無有。”

雖然英國人斯坦因趕在伯希和之前,1907年就早先一步來到莫高窟,以幫助興建道觀為由忽悠王道士,用200兩銀子騙購了近30箱藏經洞內的寫本及藝術品。


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作為一名漢學家,伯希和憑藉著自己深厚的漢學功底和豐富的考古知識,在通檢了藏經洞裡所有的經卷遺書之後,選出了當中最有價值的精華。


清明夢迴敦煌,1908年法國人鏡頭下未被破壞的莫高窟


藏經洞內大量的敦煌經卷遺書保存了許多佛經道經、詩賦史籍、學說註譯等歷代古籍,其中除了漢文外,還有藏文、梵文、齊盧文、粟特文、和闐文、回鶻文、龜茲文等各種古代文字資料,其中不少都是孤本和絕本。


這些文獻是探究中國乃至中亞地區歷史的重要史料,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之後甚至衍生出了一門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石窟藝術的學科 —— 敦煌學。


清明夢迴敦煌,1908年法國人鏡頭下未被破壞的莫高窟


這些被不熟中文的斯坦因漏下的更加珍貴的6000餘卷寫本和一些畫卷,通通被識貨的伯希和挑走,又以500兩銀子收買了王道士,將它們運往巴黎,從此流落海外。

10餘年後,伯希和出版了《Les Grottes deTouen-houang》,此書圖片眾多,收錄資料豐富,成為了早期研究敦煌石窟藝術最重要的憑藉之一。直至今日,這部由外國人首先撰寫的書,仍是國內學者研究敦煌莫高窟必須參考的著作。


清明夢迴敦煌,1908年法國人鏡頭下未被破壞的莫高窟


此後,日本人、俄國人、美國人紛至沓來,如法炮製的將一批批無價國寶掠奪到了海外:1912年日本的橘瑞超等用350兩白銀騙購約400件;1914年俄國的奧登堡騙購殘卷約500件。

當藏經洞內可以帶走的文物終於被搬空後,不甘心的美國人又直接向窟內的壁畫和雕塑下了毒手。1924年,美國哈佛大學的華爾納用特製膠布粘下了26塊精美的壁畫,並搬走了石窟內的彩塑和菩薩像等雕塑,嚴重損壞了莫高窟的完整性,造成了永不可逆的傷害。


清明夢迴敦煌,1908年法國人鏡頭下未被破壞的莫高窟

▲莫高窟第328窟唐代供養菩薩像在1924年被美國人華爾納盜走,現存於美國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


面對這些外國人的強盜行徑,屢屢因小恩小惠而出賣國寶的王道士,自然成了如今人們口誅筆伐的千古罪人。


清明夢迴敦煌,1908年法國人鏡頭下未被破壞的莫高窟

▲第一個來莫高窟“淘寶”的英國人斯坦因鏡頭下的王圓籙道士


但泱泱中華的國家歷史文化瑰寶,隨隨便便交由一個江湖道士掌管其命運,實在不只是一個愚昧小人物能背下的鍋。

如餘秋雨所言,“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向他傾洩。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洩也只是對牛彈琴……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

其實,半道出家的王道士雖然不見得全然認識這些寶藏的文化價值,但也本能的意識到了它的重要性。


清明夢迴敦煌,1908年法國人鏡頭下未被破壞的莫高窟


發現藏經洞後不久,王圓籙便攜經文樣本徒步50裡趕往縣城,向當時的敦煌縣令嚴澤彙報。怎奈這個地方官也是個半瓶子晃盪,目不識寶,王圓籙只得無功而返。


此後,王道士曾多次奔走上訪報告,但都收效甚微,就算甘肅藩臺最終收到了關於發現藏經洞的報告,卻以敦煌到蘭州路途遙遠,耗資巨大,銀兩難籌為由,竟於1904年發了一紙“就地封存,由王道士看管”的命令。

王道士深感此鍋太大背不動,被逼無奈之下,竟斗膽給慈禧太后寫了一封秘密奏摺。然而,此時的大清已是風雨飄搖,慈溪太后前幾年才被八國聯軍趕出過京城,哪還有功夫看一個西北道士的密奏。

至此,王圓籙的所有上報和求援都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他最終等來的不是朝廷派來保護文物的人馬,而是虎視眈眈的各路洋人。


清明夢迴敦煌,1908年法國人鏡頭下未被破壞的莫高窟

▲斯坦因運走文物的車隊


直到1909年,伯希和大模大樣的將自己從藏經洞中掠來的文物樣本在北京展示給一些學者,敦煌的文物這才引起了京師學者的關注,清廷也終於下令將藏經洞內存留的文物清點後,運交京師圖書館保存。


在又經過了長途運輸的散失和沿路官僚的攫取剋扣後,當初發現的五萬多件藏經洞文物,最終只剩下8757件運抵京師,現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從王圓籙發現藏經洞到引起中央的關注,歷時9年,這期間,如果任何一位、任何一級政府官員,能夠對這些文物實施有效保護,都可以避免大量國寶流失海外的悲劇。


清明夢迴敦煌,1908年法國人鏡頭下未被破壞的莫高窟


但國將不國,不僅是腐敗的清王朝無能,民國初年的北洋政府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來了個更加奇葩的騷操作,居然曾將莫高窟作為安置白俄武裝殘部的收容所,把一眾匪兵放在了充滿國寶文物的文化聖地之中。

俄國十月革命之後,在內戰中落敗的白俄武裝不少都越境逃亡到中國的東北和西北地區。1921年,盤踞新疆的阿連闊夫殘部近500人被押送甘肅。


也許是怕了這燙手的山芋,敦煌縣竟以確保當地治安為由,宣佈將這500人安置在離縣城50裡的莫高窟中,免得他們在城中生事。

清明夢迴敦煌,1908年法國人鏡頭下未被破壞的莫高窟


這些本來就不安分的敗兵在這裡一住就是半年,他們不僅在壁畫上胡亂刻寫塗畫,更直接在石窟內就地生火做飯,其中的門窗、牌匾被盡數拆下,劈成了柴火。煙火將大量珍貴壁畫燻黑毀壞,大量的泥塑佛像也被斷臂鑿目,使得本就悽慘的莫高窟雪上加霜,僅存的文物上也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傷痕。


即使在經歷如此這般的亂世人禍之後,敦煌莫高窟內所能倖存的僅僅一少部分壁畫和文獻,還是為我們當今追溯和探究歷史提供了各種寶貴的參考資料。

今天,清明節的3天小長假已經開始,作為有2000多年曆史的傳統節日,敦煌莫高窟內的許多壁畫和文獻也都從各個方面記載了清明節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內涵,為今天的我們瞭解清明節傳統提供了生動細緻的史料。

比如文獻《光啟三年(887)沙州進奏院狀》記載:“駕入五日遇寒食,至八日假開。”

這說明早在晚唐時期,古人就將寒食和清明本兩個不相同但日期相臨的節日並稱,形成了“法定小長假”,而且比現在的你還多一天。


清明夢迴敦煌,1908年法國人鏡頭下未被破壞的莫高窟

▲莫高窟第454窟壁畫中的墓圖情景


因此許多寒食節的傳統也已漸漸融入清明,除了祭祖掃墓、禁菸冷食的習俗,還納入了植樹耕田、行山踏青、飲宴踏歌等諸多豐富多彩的古代節日活動。

藏經洞出土的北宋初年的敦煌衙府賬目《使衙油麵破歷》上記載:“二十七日寒食座設用:細供一千五百八分,胡餅二千九百一十四枚。”

可能因為沒有熱菜,除了吃冷大餅,喝酒成了寒食宴的一大主題。《歸義軍府衙酒破歷》記載:“十九日,寒食座設酒叄甕。”

一個府衙就要備下三大缸酒,可見節日期間宴會的用酒量之洶湧。

清明夢迴敦煌,1908年法國人鏡頭下未被破壞的莫高窟

▲第98窟中的飲宴圖


除了美酒佳餚,當然還必須有歌舞相伴。在清明小長假裡,古人喜歡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


古代敦煌寒食節於寺院中設樂表演,大家攜家帶口前去觀賞,說明古人與我們一樣,在清明小長假裡,既有對亡者先輩的追思,也有生者歡悅相聚的幸福。

今年的清明小長假,雖然由於病毒尚未完全退散,不能隨便出門踏青掃墓,更不能相約聚餐,但相信已經家裡蹲了這麼久的你們,應該早已學會了苦中作樂。

不妨屯點大餅,備上小酒,看著電影,宅在家裡體驗一把小型寒食宴,還能自個兒唱跳一曲,鍛鍊身體,豈不也美哉?


參考來源:新華社、鳳凰網歷史、莫高窟參觀資訊、每日頭條等。


清明夢迴敦煌,1908年法國人鏡頭下未被破壞的莫高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