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的創建、發展及歷史意義

在近代軍史上,黃埔軍校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培養出來的高級將領,幾乎參與了近代所有大規模的戰役,成為近代軍史上的寵兒。

黃埔軍校的創建、發展及歷史意義


1924年6月16日,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於廣州黃埔長洲島正式成立,通稱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狹義上講,應是1924年~1930年國民黨在廣東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一所軍校,校址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當時校名:“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廣義上講,即是1924年以後,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政府興辦的各個軍事學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內。

1924年國民黨建校時期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改名擴大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9年改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改製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50年10月臺灣當局在臺灣高雄鳳山區復建“陸軍軍官學校”延續至今。

一、軍校選址

長洲島位於珠江中央,四面環水,環境幽靜。島內築有多處炮臺,與魚珠炮臺、沙路炮臺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難攻,便於學習與練武;由於當時滇、桂軍閥盤踞廣州,為避開軍閥的控制和干擾,需選擇交通不便,遠離市區的地方。

軍校大門坐南向北,面臨珠江,在牌坊門額上書有白底黑字的“陸軍軍官學校”橫匾,是國民黨元老譚延闓的手筆。門前有兩個哨崗,後面的兩間房子是衛兵室。黃埔軍校建立時,門口一副對聯曰: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

大門內正面有一幢走馬樓,稱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嶺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築,兩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即三條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東西兩側,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對稱。四排房子之間以走廊連通,四周有圍牆,建築面積1060平方米。

全校自總理、校長、黨代表之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六部,機構總數約40個,還設有學員宿舍、飯堂、展覽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戰爭中,遭日本戰機炸燬。1996年5月初,廣州市政府耗資2000多萬重建,於同年11月12日落成。

黃埔軍校的創建、發展及歷史意義


二、傑出將領

第一期:徐向前,左權,杜聿明,李延年,孫元良,黃維,範漢傑,蔣孝先,宋希濂,胡宗南。

第二期:鄭介民、邱清泉、覃異之、周逸群、盧德銘、餘灑度、聶紺。

第三期:王耀武、戴安瀾、黃公略、方先覺、李天霞、陳奇涵、郭化若、康澤。

第四期:林彪、張靈甫、謝晉元、胡璉、李彌、劉玉章、賴傳湘、高魁元、文強、唐天際、郭天民、曾中生、劉志丹、伍中豪、邱維達、段德昌。

第五期:許光達、趙尚志、陶鑄、宋時輪、楊至成、郭汝瑰、廖運周、鄭庭笈。

第六期:羅瑞卿、戴笠、張宗遜、陳伯鈞、廖耀湘、孫明瑾、程子華、臧克家

黃埔軍校的創建、發展及歷史意義


三、歷史意義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創辦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作為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其影響之深遠,作用之巨大,名聲之顯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黃埔軍校建立以來,以孫中山的“創造革命軍隊,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以培養軍事與政治人才,組成以黃埔學生為骨幹的革命軍,實行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完成國民大革命為目的。

一方面積極進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教育;一方面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軍校採用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針,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廣大黃埔師生在反帝反封建、爭取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的鬥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