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並不真正愛你的孩子,當你期待的只是“荷花定律”的最後一天

一、爸爸被兒子一句話,問得啞口無言

(兒子不知什麼原因,想半路放棄,爸爸語重心長來談心。)

爸爸:“兒子,你知道‘荷花定律’嗎?”

兒子:“什麼鬼?”

爸爸:“馬雲有一次演講講過“荷花定律”:一個荷花池,從第1天開放算起,第2天開放的數量的第1天的2倍,第3天開放的數量是第2天的2倍,以此類推...

假設,到第30天荷花就開滿了整個池塘。兒子,你覺得第幾天荷花開了一半?”

兒子:“不知道啊,第15天吧。”

爸爸:“不,是第29天。所以,兒子,你現在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最後那天綻放滿池的荷花。加油!”

兒子:“爸,難道荷花一定要開滿整個池子,才算美嗎?就開一兩朵,不行嗎?

爸爸:“……”

你並不真正愛你的孩子,當你期待的只是“荷花定律”的最後一天


二、用“荷花定律”倡導“堅持不懈”,沒毛病

“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很著名的成功學理論,用來告訴我們:30天的堅持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前期的堅持也許很枯燥,但質變的飛躍往往在我們放棄後的下一秒鐘。

我一點也不懷疑這個定律的神奇,也堅信堅持的力量。

比如愛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製蓄電池,經過了五萬次左右的試驗,終於取得成功。

比如文豪狄更斯,不管颳風下雨,每天都堅持到街頭去觀察生活,記下行人的零言碎語,才得以積累豐富的素材,寫下傳世之作。

比如王德順,50歲開始健身,每天堅持,每週一次速滑,80多歲還能驚豔國際T臺。

比如任素汐,連續4年,主演話劇《驢得水》,一共演了200多場,話劇裡的人物、道具、佈景、臺詞全都一模一樣;直到2016年這部話劇改編成電影,任素汐主演,才一夜爆紅。

還有無數社會成功人士,通過堅持不懈,最終取得成就。

你並不真正愛你的孩子,當你期待的只是“荷花定律”的最後一天

被譽為“活雕塑”


你並不真正愛你的孩子,當你期待的只是“荷花定律”的最後一天

絕大多數成功的人背後,都有不懈的堅持


三、用“荷花定律”一味追求結果,教育就會出現誤區

然而,如果我們把這個定律硬套在孩子教育上,有些家長就會陷入迷途。

很多家長告訴孩子:過程是枯燥的,但因為結果吸引人,所以,以結果為導向,孩子應該堅持下去。

這種論調忽略了幾個很重要的問題:

第一,對孩子來說,過程不快樂,即使得到結果,那快樂也是短暫的。(其實成年人也一樣)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要求下,堅持學習某樣技能,即使不喜歡,也沒有放棄。當他們考級通過、演出成功時,也會很興奮。但這種興奮感很快就會過去,接下來會繼續進入下一段枯燥的學習。

這種情況週而復始,他們只會為了結果而學習,不會覺得快樂,因為他們知道:快樂只是短暫的,無聊的過程才是主旋律。


你並不真正愛你的孩子,當你期待的只是“荷花定律”的最後一天

第二,孩子成長這件事,過程永遠比結果重要;甚至可以說,大多數時候,結果根本不重要。因為,成長本身就是一個過程。

孩子成長不是機械論和還原論,不是一個簡單體系。教育孩子絕對是一個複雜體系。


我們根本不知道孩子成長過程中,哪一句話、哪一件事、哪一個人影響了孩子,讓他形成了某種價值觀。

而孩子成長過程中,普普通通的每一天,都是同等重要、同等美好的,絕不是說:取得成就的最後那一天才美好。

這一點,不僅家長要深刻理解,還要讓我們的孩子也明白。這樣,孩子才會享受每一個當下的成長。


你並不真正愛你的孩子,當你期待的只是“荷花定律”的最後一天

第三,學習是獲得新知、探索新領域。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為了結果而學習”的思維定勢,就感受不到探索的快樂,他們會越來越厭倦學習,也不可能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雅典哲學家梭倫說:“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學一段時間容易,但若能一生都學習,只有一個原因:他覺得學習很快樂。

你並不真正愛你的孩子,當你期待的只是“荷花定律”的最後一天


第四,為了“荷花定律”的結果早日到來,家長往往會急躁和功利,接受不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慢”。

孩子的成長是緩慢的過程,“一夜長大”是極少發生的情況。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面對孩子教育,父母最需要的,是一份從容。靜待花開。

即使最終不開,依然尊重和喜悅。

在這樣的父母身邊,孩子才能真正幸福地成長。


你並不真正愛你的孩子,當你期待的只是“荷花定律”的最後一天

四、前面的29天,才是重點

如果你守候荷花池的第一天、第二天、第十天……甚至堅持到只有半池花的第29天,但滿腦子期待的都是開滿荷花的第30天,那麼你依然沒有理解生命的真諦。

難道,只有荷花開滿池的那天才是最美的嗎?稀疏幾朵搖曳水面,不美麗動人嗎?

所以,面對荷花池的每一天,即使只有一朵花開放,都應該讚歎生命的神奇。


如果你耐心陪伴孩子的蹣跚起步、路遇挫折、跌倒爬起……甚至痛哭流涕、瀕臨放棄,但真正期盼的只是孩子最後的爆發與綻放,那麼,你依然沒有明白教育的真諦,依然沒有給予孩子成長最需要的欣賞與守望。

難道,只有孩子在某件事情上獲得成功才值得褒獎嗎?每一次試錯、成長,甚至猶豫、放棄時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的鼓勵與陪伴。

所以,面對孩子普通的每一天,都要讓他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

你並不真正愛你的孩子,當你期待的只是“荷花定律”的最後一天


五、總結

大多數人的一生,要經歷三次“接受”:

第一次,接受父母的平庸;

第二次,接受自己的平庸;

第三次,接受孩子的平庸。

我們可以拿“荷花定律”來激勵孩子,不輕言放棄;

但更重要的是,用愛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長過程的每個時刻。從小就告訴孩子:“孩子,不要為了達到目的而放棄過程中的快樂,爸爸媽媽最想看到的,不是你結果如何輝煌,而是整個過程,你都在成長,無憾無悔。”



我是 ,關注我,關注孩子教育和家庭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