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清明,別樣的悲傷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幾千年來,中國人已形成了清明掃墓的習慣,在清明節,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


這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一年年輪迴、一代代傳承,構成了中國人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續展開新的有機構成。清明祭祖已經完全融入中國人的血液和文化當中。


據記載,三國時期,清明掃墓已經成為不可獲取的禮俗活動。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之後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也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不少海外僑胞、華裔,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


沉默的清明,別樣的悲傷


現如今,清明掃墓可以說是中國人必不可少的一個節日,這不僅僅是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更是對中國孝道文化的一種傳承。許多宗親更是通過祭祖的方式,聯繫在一起,緬懷祖先,尋找親緣的存續。


國家與文明的歷史,靠個人與家庭的傳續來完成;沒有個人與家庭的傳續,歷史將是蒼白、抽象而沒有人情味的;清明節的祭奠儀式是個體與歷史連接的精神臍帶,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聖。


我們緬懷先人,祭祀先祖,因為他們是我們的來源,他們的辛勞和奮鬥乃是我們繼續前行的起點。這是尊重生命與敬畏歷史的不絕之流。因此,掃墓祭祖,不僅是緬懷先人,更是對未來的期盼。


清明掃墓祭祖,對中國人來說,除了懷思先輩,也是宗親的一次聚會,彼此對未來的一次暢談。因此,清明掃墓祭祖,從來都不是冷冷清清,而是帶有一種熱鬧的情緒和喧鬧的氣氛。


沉默的清明,別樣的悲傷


一直以來,在鄉鎮農村,掃墓祭祖一般都是一大家子一起去,這一家子包括一些外地漂泊或者不在一地的親人,因為先祖的牽繫,彼此在清明走到一起,去緬懷共同的祖先,寄託哀思。


然而,因為新冠的影響,今年的清明掃墓祭祖與以往不同,許多在外漂泊的民眾不得不放棄回到家鄉,去緬懷先人,加上掃墓祭祖的人員限制和移風易俗,使得清明掃墓顯得冷清了很多。


曾經掃墓祭祖的喧鬧,變得非常冷清,即便是原來掃墓完成後的宗親聚會,也不得不停止,彼此默默地招呼後,再默默地離開。而公墓祭祖,更是因為對人員的限制,更顯得冷清,比起鄉村山墳祭祖更加不如。


聊聊發展、聊聊祖先、聊聊親緣,因為新冠,變得沉默,甚至因為戴著口罩而彼此變得冰冷。不可否認,嚴格的控制會讓人更安全,但是這樣難免淡漠的情緒在彼此間蔓延。


沉默的清明,別樣的悲傷


即便是有少數宗親可以相聚的,談論的話題也從曾經個人發展、家庭發展、社會發展、世界概況,變成了談之色變的國際新冠、湖北傷痛。感懷先輩還有人前來祭奠,傷懷有些人墳頭沒人清理。


是呀,三千多人無聲無息地走了,甚至沒有親人相送,而他們的先人,更是在清明的時候,沒有人緬懷。雖然相對於整體來說,數據不大,但是,管控使得許多人不方便回鄉,沒人清掃的墳墓就顯得多了。


長滿了春草的山墳,沒有人清理,孤獨的公墓,沒有了鮮花,沉默、冷清替代了曾經的熱鬧,別樣的清明,顯得更加悲傷。這不僅是對逝去三千人的感傷,更是生命脆弱的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