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文化妄談!

史鐵生說過: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情!

清明特輯 | 死亡文化妄談!

但這是對活著的人而言的,當我們面對死亡,面對逝者,就不能抱這樣的心態面對。其實,死亡也有其特殊的文化,在清明期間,權且當我擁有特權可以聊一下死亡這件嚴肅的事情,這種嚴肅的文化!

迄今為止,有850億人死在了這個星球,有情懷一點說,他們都是我們的先祖。他們的死亡,對我們的借鑑就是,我們沒有機會重來,死亡是個不可扭轉的過程,任何人都可以體驗,且都只能體驗一次!

清明特輯 | 死亡文化妄談!

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處於天地之間,直且為人,將反於宗。自本觀之,生者,喑臆物也。雖有壽夭,相去幾何?須臾之說也。 ——老子

老子這一段話,說人的壽命須臾之間,縱觀歷史,人與人的差別都不大。人們面對死亡,表現多有異同,但是看透這死亡之下文化的人,卻少之又少。

清明特輯 | 死亡文化妄談!

埃及人將亡者做成木乃伊,宣示死後可以留下不壞之身,權高位重如法老,還要做金字塔,受萬世敬仰,以權威呵斥後人不能打擾,以換的萬世安寧。相比於這種對死後的鄭重其事,埃及人對生前的居住條件卻不甚重視。他們的最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建築,都是泥胚結構的。雖然在美感和設計上獨樹一幟,卻沒有金字塔那樣簡直可以稱之為輝煌奇蹟的手筆!

清明特輯 | 死亡文化妄談!

這一點,從文化層面上講,中華民族就要顯得成熟多了。三星堆文明所發掘的銅面具,濃眉大眼高鼻樑,顯示他與西亞,北非之間的人種一定存在關係,僅僅從時間上看,算是晚輩,但在對待死亡這件事上,我們擁有更強大的反抗意識。在解決人類同時面臨的生與死這個“第一課題”時,華夏民族顯示出它特有的“超越”神韻,特別是對待死亡的態度,尤其卓爾不群,獨樹一幟。

由於缺少正式文獻,我們對古老的那段歷史停留在對神話的研究上,早一點的直面死亡的神話,也許就是精衛填海了。

清明特輯 | 死亡文化妄談!

炎帝幼女女娃,溺斃於東海,死後化作紅爪白喙的精衛鳥;精衛銜西山木石欲填東海,往來不息。這是一種面對死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態度,以及後來的愚公移山,表現的也是同樣的態度。

這之中傳達出來的意思,稍加整理我們就知道有以下幾個點:

1.人是會死的。

2.死後會變成其他的東西,精衛或者其他什麼。

3.萬物有靈,物質的死並非單純的靈滅

如果對山海經有所瞭解,那麼就知道,裡面的大多故事都有類似的理念。拿到現代來講,現代人的思想也多多少少受此影響。有人將靈魂賦在墳前草上,這雖然有玩笑的成分,但也足以窺見一斑了。

清明特輯 | 死亡文化妄談!

《易·乾·文言》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人本由天地生成,自應服從和遵循天地之道,並進而將人的終極道德原則,與宇宙自然的最高法則涵化為一體。

這種帶點儒家思想味道的理解,其實是中華死亡文化的道統。由此之後,再提出天道至善,就將人的責任與德行聯繫在一起,生前死後,規則就統一了!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在追求這種天道不朽的死亡文化理念。

清明特輯 | 死亡文化妄談!

殺生成仁,捨身取義,自古就是文人武士的傳統理念,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大無畏。這種面對死亡的態度,表現在民族歷史中,往往是歷史的轉折點。這種傳承而下的思想,面對死亡的態度,多少次挽大廈於將傾。

與儒家相異,道家就更推崇自然,“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生死變化不能人力強改。儒家的動輒與死抗爭,在道家人物莊子看來是極度愚蠢的。不過歷史選擇了儒家為正統,這也似乎註定了的!

清明特輯 | 死亡文化妄談!

細思細想,我們好像再一次接觸死亡文化了,不僅是新冠的問題,清明節也是,當我們面對跳動的死亡人數,當我們面對長守青山的逝者,我們思考的是什麼?有時候是鏡像的自我,有時候是單純的對待死亡。所以在這個時節討論死亡是合時宜的。

清明特輯 | 死亡文化妄談!

如果沒有這種形態的死亡文化存在與傳承,人們不知道會對生活懷怎樣的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