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懂事的孩子沒糖吃,記不清在哪裡看到這句話,卻對它印象很深。

大人給小孩分糖吃的時候,哭鬧的孩子總是分到的最多,在他們看來,懂事的孩子那麼聽話,就算不給糖吃他也不會計較哭鬧的。

因此,人們一般都會花很多時間去和哭鬧的孩子交流,甚至去滿足他們不合理的要求,但卻很少會花時間傾聽乖巧懂事孩子的心聲。

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懂事的孩子眼巴巴地看著哭鬧的孩子在大人懷裡撒嬌,他們難道就不羨慕嗎?

“人生路走了那麼久,卻發現一直是在為別人活。”

曾經看過一篇關於一位抑鬱症患者的報道:

這位患者的父母都是高學歷,事業有成。而他從小到大成績優異,畢業於全球頂尖高校,未婚妻漂亮可人,簡直就是頂配版的“別人家的孩子”。

就是這樣一個在父母眼裡孝順懂事,在外人眼裡出類拔萃的人,毫無徵兆地抑鬱了,甚至根本找不到原因。

醫生對他的描述是這樣的:

他就像是一件奢華炫目禮服下,瑟縮著的一個幼小絕望的孩子。

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他說因為從小就懂事地活著,他沒有夢想,沒有愛好,也沒有什麼憂愁。

所有的事物對他來說都是無味的,甚至說起自己的未婚妻,他也只是說,她人很好,父母滿意,挺好的。

像機器一樣去學習、工作,按照父母的願望去發展,獨自一人的時候,內心的空虛感卻越發強烈。

終於,他不再懂事了。

辭職,回國,躲在家,不願出門見人,不願結婚。他說人生路走了那麼久,卻發現一直是在為別人活。

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為別人活,當時就是被這樣一句話擊中了。

身邊有多少孩子都是這樣。

父母說什麼不好就不做,父母說什麼好就選擇。這些孩子總是會被大家誇獎:真是懂事

就這樣,懂事成了一個標籤,貼在了年幼懵懂的孩子身上,甚至長大之後,也不敢撕掉。

懂事地做著父母期望的事,做著身邊人開心的事,活成了他們所想要的樣子。

很多父母都覺得,這樣的孩子是最好的,是自己教育成功的象徵。

但是卻沒有意識到,這種懂事只是為他們提供了便利,讓他們省心,而孩子卻承受了怎樣的委屈。

“媽媽,我不敢。”

之前看過一次馬伊琍的直播,她在直播裡說到自己的女兒,大家眼裡聰明優秀又懂事的愛馬,反倒一臉的懊悔。

記憶最深的就是她講到的一件事。

有一次,愛馬在幼兒園裡和同學們一起玩過家家,需要一些孩子扮演媽媽,一些孩子扮演寶寶。

但是大家都想當媽媽,就讓愛馬當寶寶。其實,當時的小愛馬也想扮演媽媽,但是她並沒有拒絕。

聽說了這件事的馬伊琍告訴女兒,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直接拒絕,說出自己的想法。

但是愛馬仍然說,“我不敢”。

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這時候馬伊琍才意識到,一直以來嚴格管教愛馬,讓她要懂事的自己,犯了多麼大的錯誤。

不僅如此,她還發現女兒非常膽小,而且動不動就認錯。

只要自己聲音大一點,愛馬立刻就會認錯:“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

她在直播裡說道:“如果懂事就是順從父母的意願,真的不是成功的教育。懂事並不是順從,可惜我明白的有點晚。”

一些父母經常這樣教育孩子:做一個懂事的孩子,不管發生什麼樣的事情,都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同時要學會換位思考多為別人考慮。

久而久之,當不好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孩子總是會覺得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別人生氣,不管對錯都會認為是自己的錯,主動道歉。別人讓自己做的事,哪怕不想也不拒絕。

習慣性自責往往會演化為習慣性否定自己的價值和真實能力,而習慣性接受則會讓孩子不懂得拒絕,甚至不敢表達真實想法。

“我羨慕那些可以想說什麼就說,想做什麼就做的人。”

鄰居家孩子,因為是家裡的老大,從小就被要求要懂事。

跟著父母去做客,父母不發話,自己絕對不敢吃任何東西;

父母同事帶著孩子來家裡,自己再不情願也要把自己的玩具送給別人;

平常在家,好吃的東西要留給弟弟,好玩的東西也要先讓弟弟玩。

直到他現在已經成年,參加了工作,還是很“懂事”。

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朋友聚會的時候,他都會搶著去買單;工作中如果有大家不願意做的事,他總是主動站出來去做;別人有困難讓他幫忙永遠一口答應,一旦自己遇到了困難卻不會找人幫忙,因為害怕麻煩別人。

他努力讓身邊的人開心,卻沒有勇氣向別人展現真正的自己。

直到有一天深夜,他在朋友圈寫了這樣一段話:

“我羨慕那些可以想說什麼就說,想做什麼就做的人。

他們活得輕鬆又簡單,不用小心翼翼地看別人的臉色,不用在意別人的評價,不用為了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

我也想做這樣的人,我也想拋開一切,認認真真,只為自己活一次。

但是從小的教育告訴我,我不能那樣做。”

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他從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只有懂事,才能得到關注和愛。

所以他處處小心,察言觀色,忽略自己的委屈去迎合別人。

懂事已經成為他討好別人的方式。

“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請回答1988》中,有一句臺詞: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出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

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他們善解人意的背後,更多的是恐懼和自卑。

長時間的順從導致他們不懂得反抗,而一直以來的習慣性自責讓他們否定自己,變得膽小自卑。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得到的是孝順、乖巧、懂事的孩子,而孩子失去的卻是童真、自信甚至真心。

嬌縱有人疼,懂事遭雷劈。

懂事的小孩子,心思細膩柔軟,處事謹慎,他理解你的難處,總是記掛著你對他的好,然後想辦法成倍地對你好。

他不會把太多的負能量傾倒在你身上,只會把最好的那面展示給你看。

孩子,我不想讓你太懂事

別的小孩子哭鬧耍潑撒嬌的時候,他一個人蹲在角落裡,把難過混著眼淚默默嚼碎了嚥下去。

他怎麼會不疼,只是不想疼給你看罷了。

蔡康永說: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讓懂事的孩子學會表達自己,鼓勵他們勇敢說不;讓他知道體諒他人也知道善待自己。

讓他學會吃糖也懂得要糖。

你的孩子是懂事的孩子嗎?

————————————————

孩子敏感?叛逆?自卑?壞習慣一堆?

關注【爸媽來上課】,花最少的閒暇時間,學豐富的教育技巧,用最全面的知識,做最稱職的父母。

教育沒有絕對答案,經驗也無法完整複製,但【爸媽來上課】會幫你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注:文中圖片僅做交流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