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白衣古鎮:翰林、檢討—吳鎮

如果白衣是一首詩,渡船就是詩眼,碼頭便是詩魂,大橋便是詩仙。看,夕陽銜著遠山,巴河像撒滿了一河細碎的金子,曼妙靈動,搖曳著生命的意象。在晚霞中看水鳥輕飛,聽漁舟晚唱。

前 言

白衣吳家始祖吳鳴琳及張太母初到白衣後,依靠農耕外,還兼做小生意補貼生計,由於重視教育,他們的後輩中佼佼者不乏其人。

今天我們就說一說其中一位佼佼者:吳鎮

吳鎮(1816-1887),子少岷。吳家淳(字:樸庵)次子,平昌縣白衣庵人。幼端謹,有大志,好讀書。稍長,一應童子試,輒鄙棄之,專治舉業,終日焚香把卷,默識沉吟,會意時,則掩卷以思,至食角黍時蘸蜜誤墨汁食,而不自覺。

巴中白衣古鎮:翰林、檢討—吳鎮

1835年,吳鎮以監生應道光乙未科試,挑取國史館謄錄,議敘鹽運大使。

1855年參加咸豐乙卯科順天鄉試中舉,補戶部河南司員外郎。

1860年參加咸豐庚申會試中恩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檢討。歷任浙江、山東、廣西道監察御史,刑科給事中,工科掌印給事中,(給事中:是一種官名,位次中常侍,能加上此官名者或為大夫、博士、議郎、御史大夫、三公、將軍、九卿等,常侍皇帝左右,每天上朝謁見,分平尚書奏事,負責實際政務,為中朝要職。)巡視中城、西城、充辛未會試同考官,賞戴花翎。特授陝西鹽法道。在任三年,政聲傳播陝西全省,稱循使。任御史時,直言有聲,每抗言奏疏,不屑毛舉細故,通理明達,尤善辯詰。

光緒元年四川東鄉(今宣漢縣)縣民袁廷蛟聚眾抗糧,提督李有恆派兵圍剿,被吳鎮在皇帝面前參一本,李有恆被送部議處,被革職。吳鎮呈遞狀文,要求揀酷吏嚴加懲辦,後東鄉知縣被正法。此案是當時晚清較有影響的大要案。(川劇《巴山秀才》就是以此東鄉事件為背景創作的,並且吳鎮寫的奏文至今還保存在故宮博物院。)

在任御史時,凡地方官吏,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冤獄訴訟之事,必理個水落石出,方才善罷甘休,其剛正不阿,遇事敢言,中外官職鹹服,聲名遠播天下。

吳鎮歷任至光緒二十三年,因病辭官迴歸故里(也就是如今的白衣鎮),目睹黎民疾苦,則先捐鉅款昭示族人解囊相助。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為老百姓做了以下幾件事。


。建魷寡孤獨老人住居。

住居位於場北約二百米處,木架結構,佔地二百餘平方米,六開十八間的瓦房,上書“做好事”三個大字。住在這裡的老人不愁吃,不愁穿。每逢老人生日,或年頭歲節,吳氏總得派人備好禮物前去祝賀。病逝的老人,又施於棺木,按禮歸莫。


。建棲留所

棲留所位於市場之南的嚴家嘴,佔地約一百五十平方米,木架結構,一樓一底,共計六間,可容五十人左右,並留置田產,供丐頭經營。凡來白衣的流丐,都必須到丐頭那裡報到,丐頭向他們宣佈條規。大致是:不許相互打罵;不許爭地盤;不許偷盜;不許露宿街頭巷尾;不許虐待病殘;對難以維持生活的,要大家供養;對逝者要掩埋,不許置之不管;到人戶乞討,要有禮貌,不許說粗話等等。每遇大戶人家紅白喜事,丐頭總是帶著屬下,少則七、八人,多則二、三十人前去祝賀、弔唁,鞭炮一放,祝詞一念,丐頭便帶屬下成排坐在院壩左角,主人則立即擺好桌子,放上煙、茶,讓其休息;遇“白事”(喪葬),則由丐頭率乞丐跪叩於靈前,丐頭致祭畢亦坐地壩左,主人按禮應之。一時社會風氣良好,為周邊縣、鄉所不及。

建所近七十年,棲留所歷經兩任(一任姓陳,二任姓張)丐頭,他們除經營少量土地外,還學有一手竹編手藝,深得鄉人讚賞。土改時,棲留所解散,各歸老家安居樂業。


。煎藥防疫,施棺木,置官山。

災荒年景,瘟疫頻繁,吳鎮及其在家伯仲子侄,於春、夏、秋三季,每逢當場天,請醫配方,煎熬中藥,置於市上,由往來民眾自行飲用,以減少瘟疫。同時還備棺木、置官山。凡因病死亡而又無土地者,均施棺木或僱人收臉,安屠於官山之上。


在做完這些事後

吳鎮於豎年病逝


吳鎮部分遺作一覽

。祝胞姊鄧宅吳太孺人七旬壽

兄弟今朝同白髮,念吾姊勞經棘手,苦閱荼心,貞固延年,益信菊香穠晚節。

兒曹得路盼青雲,喜諸甥泮擷芹芬,盤升首獻,鞠躬上壽,好憑梅訊祝長春。

1

巴中白衣古鎮:翰林、檢討—吳鎮

2

巴中白衣古鎮:翰林、檢討—吳鎮

3

巴中白衣古鎮:翰林、檢討—吳鎮

4

巴中白衣古鎮:翰林、檢討—吳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