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餘韻坷垃窯

高邑鳳茗

自從機械化的生產代替了昔日的農耕,自從餐桌上的食物在逐漸豐盈,自從人們的工作學習日益忙碌,有誰還有時間和情調去關注昔日的坷垃窯所燒製的紅薯、土豆等食物的滋味?即便是假日郊遊,還有誰想起或還有誰會用坷垃窯去燒製食品?坷垃窯,那種獨特的鄉野餘韻;勾起了我腦海深處的綿綿回憶,似乎又聞到了它特有的味道。

在河北農村的秋後,田野裡到處是成熟的玉米、大豆和紅薯,土豆等弄作物。昔日的農家大都養著一些兔子、豬羊等家畜;放學的孩子們會結伴到田間去給這些家畜薅草,貼補飼料的不足。一些淘氣的孩子會藉機想法弄點玉米紅薯吃,在野地裡壘窯燒紅薯等就成了常事。更多的是下地幹活的農民,中午或不願意回家,或者想嚐嚐鮮;幾個人一起壘個土灶燒點東西吃,最好的方式也就是用土塊壘的坷垃窯去燒。還有打獵的人們,將獵到的兔子、山雞什麼的用坷垃窯燒著吃。秋日的鄉野經常是野煙嫋嫋、香味隨風而飄。

所謂坷垃窯甕,就是在空地上用土坷垃壘出來的一個,下大上小一邊留口、且四處透風的空心窩。其壘法是:先在空地上挖一個大小、深淺適度的灶(需留有灶門),灶邊用一些土坷垃塊,由下往上壘成一個倒放著的翁狀窯;下面用大些的土塊,沿著灶邊用逐漸小的土塊向上壘,並向中間收縮,最後用一個土塊封頂。下半部的土塊只有了大才穩,土塊之間要留有縫隙,灶邊的口要能夠放的進去柴草和紅薯土豆等物品。窯的大小要視燒製的東西多少而定,要燒製的東西多就壘大些,反之就小些;但必須要便於燒火和通風才行。因為坷垃窯太小了,裡面就不容易燒火;壘的太密實了,會容易悶煙,導致火燒的不旺,土坷垃燒不透,就無法將食物烤熟、蒸好。

用坷垃窯燒吃東西,一般是先將要燒製的紅薯等食物準備好;然後就近壘坷垃窯。壘好後,隨便找點幹樹枝、枯葉、乾草等點火燒窯。要用大火將坷垃窯燒一定時間,直至整個窯的土塊都變紅燙透才好。此時趕緊熄火。揀出剩餘的柴草,逐個將要燒製的紅薯、土豆、玉米等有序的放進窯內。東西不能放的太厚,以免夾生;玉米、大豆等要帶皮,防止燒湖。放好後趕緊用鐵鍬等工具將整個壘窯的土塊打碎,將紅薯等物品用這些燒紅的土坷垃塊拍碎後蓋好;然後再用一些沙子或生土蓋在拍碎的土坷垃上,不讓一點熱量跑掉,要讓炙熱的土坷垃將紅薯等慢慢烤熟、蒸好。時間長短要視燒製物品的大小而定,一般40分鐘左右就好;火候各有不同,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體會到。

翻開土坷垃吃裡面的食物時,不能操之過急;因為此時的土塊依然很熱,一不小心就會將人手或者舌頭燙起泡。要先用棍子小心翼翼地刮掉上面蓋的土,然後再輕輕的撥拉出或夾起食物。此時的紅薯等即早已熟透,不僅烤的又焦又香而卻無糊的感覺,還帶著一股土腥氣的味道;你只要慢慢的剝開它的皮就可以享受了,那種味道會讓很多成年人像孩子一樣口水直流、饞蟲難肖。

獵人們燒野味除了坷垃窯,更喜歡用泥巴將野雞、野兔等周身湖起來(有的取出內臟、撒點鹽巴調料,有的帶著內臟),放在幾個土坷垃支起的窯上不斷翻著用大火燒;等到焦香味十分濃重了,再煨制一會,直到熟爛不燙手了,敲開泥巴食用。此時的皮毛等全部粘在了泥巴上,而肉絕對不會焦,更無一點菸燻火燎的感覺,那是極品的食客才能享受的味道。

現在不少旅遊景點附近的鄉村,雖然開辦了很多的農家樂,其傳統菜餚中什麼貼餅子、大鍋菜等無一不全,味道也好,但坷垃窯燒製的東西至今難找。雖然也有那種雞啼鳥鳴、田野牧歌的鄉野,但誰還有那種野炊嫋嫋、地頭慢品的感覺。它已經成為了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只在回憶中徜徉的一種獨特的情感和味道。哎,我那難忘的坷垃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