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要陪學,老二要陪玩!倆娃媽的高效能生存指南

半夜咳醒,順手拿起手機,看到一條朋友圈,心塞得不行。

“帶姐姐背完單詞出來,妹妹已經一個人在沙發上睡著了。一霎那感覺到暴擊,沒有處理好工作和家庭之間的平衡,也沒有處理好姐姐和妹妹之間的平衡。下班後的有限時間都給了姐姐,妹妹每天晚上會巴巴地等到十一點,就為了和媽媽玩半小時。”

她們家也是兩個閨女,年紀和我們家相仿。沒孩子的時候,朋友可愛得像活蹦亂跳的兔子。現在,卻成了負重前行的袋鼠媽媽。

箇中辛酸,感同身受。

好難。

老大要陪學,老二要陪玩!倆娃媽的高效能生存指南


跟朋友聊了會,她說:“覺得你狀態真是特別好,美美的,充滿愛和正能量。”

確實,我現在的狀態雖仍免不了隱藏性狂躁和間歇性焦慮,但大概齊還是平和多了。

在養兒育兒的日常中,一點一點,緩慢地,找到了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

育兒日常如洋蔥,扔掉皮兒,留下心兒

自從當了媽,日子一天比一天繁雜。工作,家務,一個娃,又一個娃,層層裹挾,辛辣刺激。真的跟洋蔥一樣式兒的。

我的狀態漸漸好起來,大概也是因為,在對付這顆洋蔥的過程中,慢慢學會了取捨。

扔掉不夠好的,不重要的,只留下最核心的,最無法捨棄的。

不必要的加班和任務,能免則免。前兩年信誓旦旦要投奔創業公司的我,也讓這個念頭隨風而去了。

家務活,降低標準。如果你來我家突襲,多半會看到來不及疊的大堆衣服和有黑色汙漬的地板。不要對一個陪學的倆娃媽要求太高了,她不是不嫌亂,是真的沒時間。

無效的社交,推掉推掉。老友相見,儘量安排在中午。晚上和週末的飯局,抱歉,我要回家陪孩子——一個萬能又實際的理由。

娃的興趣班,能拖則拖,優中選優。懶一點,佛系一點,放鬆點也挺好。前一陣,老二對畫畫的興趣已經濃到Hold不住,我才給她報了名。老大呢,只保留了爵士舞,畫畫和在線寫作課,都是她的熱愛,其他一概不考慮。

至於早教班,幼小銜接,這種華而不實又費時費力的形式,我們家壓根沒參與過。

有一天,我受夠了切洋蔥時總被辣到,提前戴上了泳鏡。這遭到了娃爸的嘲笑。這有什麼!

其實我想說的是,在養育倆孩子的無休止戰鬥中,如果實在搞不定了,扛不動了,可以允許自己採用非常規手段。

比如,老孃就不管了,愛誰誰。

逃離現場,放飛自己,實現草莓自由,面膜自由,電影自由和閱讀自由。偶爾的短暫出逃,能更快地回血。

再能幹的爸媽,也不能孤軍作戰

當爸當媽這件事,難就難在,一旦上崗就停不下來。你不能離職,不能跳槽,不能裸辭。

日復一日,陪學陪玩一日三餐,再雞血的爸媽也總會有血槽耗空的一天。

我要感謝娃的姥姥姥爺一萬遍。姥姥姥爺是老北漂,北漂已有11年。

他們不光承擔了做飯和接送孩子上下學的任務,姥爺還會在下午4-6點之間,監督老大完成校內作業。

親生的隔輩人,永遠是無條件地支持,沒有他們,我可能早就垮了。

有朋友吐槽和老人有育兒衝突,我總會說:要感恩啊,要知足啊,沒有他們你試試?生活分分鐘就把你幹趴下了。

育兒的隊友,這種生物的特點就是你強他就弱,你勤快他就懶惰。想自救,唯有早點放手,多點放權。

閨蜜的姐夫,因為姐姐不放心,長期遊移在育兒任務之外。前一陣,閨蜜強拖著姐姐去重慶玩了一週,姐夫臨時上崗。結果啊,人家幹得好著呢,一拖二,大的小的都照顧得妥妥當當。

我家娃爸的備考生活一結束,我立馬把老大每日朗讀英語的任務甩給了他。這爺倆,教學相長,不亦樂乎。有一天,娃爸帶著老大交了朗讀作業,自己還不過癮,嗷嗷地讀起了不知道哪個名人的演講稿,過於擾民,最後只好把他趕了出去。

家人組隊,齊心育兒,這件事就沒那麼難。

年輕的未婚朋友們,過來人不得不提醒一下了:找男女朋友的時候,別光顧著你儂我儂,注意考察對方的家務能力和幹活態度。不會幹可以教,如果底子上就奉行甩手掌櫃主義,那還是趁早再考慮考慮。

現實嗎?就是這麼現實。

老大學習,老二搗亂,千古謎題如何破?

二胎的家庭,都有不一樣的配置,一樣的煩惱。

我家的情況是姐姐小學四年級,妹妹幼兒園中班。

常規的 1.0 解決方案無非是:

1.1 我帶姐姐搞作業,爸爸帶妹妹玩。

1.2 娃爸帶姐姐搞作業,我帶妹妹玩。

問:爸爸不在家,怎麼辦?

那就得升級成 2.0 模式:一拖二。

2.1 姐姐獨立完成作業。我只在開始前提醒,做完後點撥和總結。

2.2 給妹妹也佈置作業。比如塗色,寫數字,練習寫名字。姐妹一起做作業,我左右兼顧。

如果上面都不管用了,在非常情境下,老母親又沒辦法分裂,還可以升級成3.0模式。

3.1 把學習變成遊戲。

老大期中考試前的週六,娃爸不在家。為了同時兼顧老大的複習任務,和老二壓抑了一週的時刻黏住媽媽的怨念,採取了老大給我和老二講課的形式。西紅柿同學(我)賴在床上不停搗亂提問,土豆同學(妹妹)認真聽講積極搶答,圓滿完成了半學期數學知識的鞏固複習。

鼓掌撒花!

老大要陪學,老二要陪玩!倆娃媽的高效能生存指南

妹妹表現好,獎勵一頓爆親

3.2 給老二更多參與感。

比如,語文聽寫這個常規任務。去年,妹妹還不太認字,我就抱著她,悄悄在她耳邊讀出來,然後,再讓妹妹給姐姐聽寫。雖然多花了一點點時間,但姐姐妹妹都很開心。

今年,妹妹的識字量突飛猛進,基本可以獨立給姐姐聽寫了。前天,明明只需要聽寫第17課的14個詞,寫完了一數是18個。妹妹還悄悄給姐姐加餐了?特別好哈哈。

姐妹倆有條不紊地完成著聽寫任務,老母親我安安靜靜洗個臉,美滋美滋敷個面膜,難得的清淨,才覺人間更值得嘛。

老大要陪學,老二要陪玩!倆娃媽的高效能生存指南

你可能說,那是你家老二乖巧,我們家的就會搗亂。其實也不盡然。

老二搗亂,大多是因為好奇和不明白。好奇姐姐哥哥為啥突然就不跟TA玩了,也不明白為啥媽媽也被拐走了,還關門不讓TA進。

堵,不如疏。

當老二在遊戲和參與中漸漸明白了作業是怎麼回事,並從中獲得了樂趣,TA不光不會搗亂,還順帶著自行完成了幼小銜接的過渡準備,豈不是win-win-win?

哪有什麼急得來的圓滿,無非是靜待其變

在育兒這件事上,可能永遠也做不到一切盡在掌握。至少先做到不急不躁,不慌不亂吧。

作為一枚廚渣,為什麼總是想到和吃有關的例子,服了自己。

孩子就像麵粉,父母是發麵的人。

想讓麵糰飽滿可人,你得給它溫度,給它酵母。再加上時間的無聲魔力。

想讓孩子健康成長,你得給TA溫暖陪伴,給TA必要的指引,和不急不躁的推力。

靜待面發,是不是很像?

區別是,發麵只需要幾十分鐘到幾個小時。而孩子的養育,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

海納百川的包容,愚公移山的耐心,水來土掩兵來將擋的勇氣,這都是我們為人父母的必修課呀。

西天取經路漫漫,不如來組團

昨晚,我問娃爸:“如果孩子的學習好比西天取經,你覺得你是誰?我是誰?”

娃爸說:“那還用說,我是唐僧,沒啥大本事,就會叨叨叨。”

“那我呢?”

娃爸:“你肯定是孫猴子。”

我是孫猴子七十二變,有你(們)好看。

當然,這升級打怪的取經路上,還有姥姥姥爺如沙和尚任勞任怨,有爺爺奶奶如白龍馬關鍵時刻出手支援。

We are 伐木累。

育兒不太累。

老大要陪學,老二要陪玩!倆娃媽的高效能生存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