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徵信系統是放貸機構決策一個重要參考,但不是唯一的依據

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14在日國新辦舉辦的吹風會上說,

徵信系統是放貸機構決策的一個重要參考,但不是唯一的依據。

針對香港經濟導報記者提問:"創業大潮讓很多激情澎湃的故事變成了無言的結局,央行能否對這些創業失敗或者因商致貧者一點寬容讓他們重整旗鼓、賺錢還債?"萬存知回應:並不能說創業者沒有良好的信用記錄,或者是有欠錢不還的記錄就去哪裡都貸不了款,在哪裡都受限,這需要當事人和相關銀行、放貸機構做溝通。萬存知同時強調,創業失敗了有負債行為,要認賬,不能逃債,在認賬的前提下采取積極的措施。

權威:徵信系統是放貸機構決策一個重要參考,但不是唯一的依據

中國人民銀行徵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香港經濟導報記者邢寶華攝)

萬存知說,創業創新過程中有很多創業者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成功,可能借了錢,欠債,覺得很被動,這種現像在創業過程中不可避免。創業往往和風投有關係,風投本身就有風險。風投和徵信可能有關係,也可能沒有關係。如果在創業過程中錢是自己的,由自己承擔損失。如果錢是借的,虧了怎麼辦?要是創業者,按照現在徵信的相關政策有三個辦法:

一是借誰的錢,依法依規還錢,不逃廢債。現在還不了,但是得有一個計劃,什麼時候還,是一次還,還是分期還,要跟放貸機構、借錢人有一個信用承諾。

二是假如借了錢,這個信息進了徵信系統,徵信系統的信息是不能改的,這樣促使你一邊想辦法還債,一邊找新的機會。 "

三是在找新機會的過程中,因為過去創業失敗了,現在有新的機會需要再借錢,借不到怎麼辦。萬存知強調,徵信系統是放貸機構決策的一個重要參考,但不是唯一的依據。

不是說你有了借錢不還的記錄,有不好的記錄就要求放貸機構、銀行不給貸款,沒有這個要求。貸和不貸,是由銀行、放貸機構根據徵信記錄自己定,因為每家銀行的風險偏好、管理水平不一樣,有的可能覺得客戶有風險,但是我和他比較熟,過去有良好的溝通,可能將來有更高的收益。但有的銀行覺得管理跟不上,風險很大,不能放貸,所以每家放貸機構風險偏好不一樣。"萬存知表示。

他續稱,在有不良記錄的情況下要獲得新的發展機會,當事人和相關的貸款申請人要和銀行保持良好的溝通,充分解釋,要充分的溝通,有的放貸機構根據各方面的評估,因為徵信信息是一個重要的參考,但不是唯一的。因為放貸機構還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瞭解你,過去由於什麼原因,對這個事兒是可控的,將來發展是有前景的,適當支持還是有保障的,每一家機構的風險偏好不一樣,所以不能說沒有良好的信用記錄,或者是有欠錢不還的記錄哪兒都貸不了款,在哪兒都受限,不一定是這樣,需要當事人和相關銀行、放貸機構做溝通。

中國建立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徵信系統

吹風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朱鶴新說,我國建立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徵信系統。這個徵信系統,基本實現了銀行業放貸機構的全面覆蓋。商業機構在做信貸業務時,徵信數據已經嵌入到信貸流程當中,銀行必查徵信系統。客戶在商業銀行的貸款記錄是決定是否發放貸款的一個重要因素。

目前,徵信系統累計收錄9.9億自然人、2591萬戶企業和其他組織的有關信息,個人和企業信用報告日均查詢量分別達550萬次和30萬次。人民銀行徵信中心企業徵信系統納入了1370萬戶小微企業,佔全部建檔企業的53%,其中有371萬戶的小微企業獲得信貸支持,貸款餘額為33萬億元。

此外,人民銀行徵信中心還建立了動產融資登記公示系統和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盤活小微與民營企業動產資源,助推應收賬款融資交易。截至2018年底,動產融資登記公示系統發生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初始登記176萬筆,佔全部登記量的47%。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已註冊小微企業7.6萬戶,發生應收賬款融資3.1萬億元,佔平臺融資總額的3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