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從朱子家訓看古人服裝用材

北宋田園詩人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云:“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蔭學種瓜”這裡的麻就是宋代以前包括宋代在內的古人最主要的服裝用料。諸葛亮在《出師表》自述“我本布衣,躬耕於壟畝”,這裡的布衣指的也是麻。麻的原料來源於古代麻類植物如苧麻苘麻亞麻之屬,以其頸幹表皮纖維堅韌耐磨,織物牢固度高而為普通大眾所習用。秋季麻桿成熟,收割下來,把麻桿置於流水處浸泡,增加表皮的柔韌性,使表皮纖維軟化易剝。過一段時間撈出來,晾乾,逐根人工剝離麻皮,一束束捆紮起來,懸在房梁下。冬夜長長,糧米已然入倉,家裡的婦人們開始把處理好的麻皮子紡成粗細不等的麻線,在用織機把細麻線織成布,連綴成衣,蔽體禦寒。粗麻線用一種大骨棒做成的垂掉在房梁下的紡錘紡成麻繩,用於納底縫鞋。貧苦百姓終日勞作,經年累月,不得休息,能夠維持無凍餓之虞。

達官顯貴,鳳子龍孫之流則別是另一番形景。穿金戴銀,綾羅綢緞,錦衣霞帔,玉石珍饈,堂前黼黻煥煙霞。絲織業是中國最古老的手工業之一,是中華文明的卓越代表,古代絲織品的種類繁多,工藝各具特色,有一整套完備精細的製作流程,精巧的絲織品巧奪天工美倫美煥,別有一番風采。

南宋之後棉花廣泛在中國種植,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開始以棉製品為主。經由元代黃道婆改進棉花的擀彈紡織印染技藝,棉布的製作工藝越來越先進,棉花製品穿著舒適保暖,為各類人群所習用。

古人還有就地取材,用獵獲的動物皮毛製衣,禦寒保暖。動物皮毛以硝鞣化,熟制後手工縫製皮衣,在寒冷的冬季穿著,抵禦刺骨的寒風。早年間靠江臨水的赫哲族有用捕獲的魚皮製作衣服,以樺樹皮編制日常用具,這又是另一類服飾用材了。

近代化工興起,機器化紡織工業勃興,人們的日常服裝應有盡有,種類繁多,這是古人包括皇帝陛下也難以想象的。我輩生於盛世,得享現代文明之豐碩成果,何其幸運也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