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戀別人的腳,我懷疑自己有病?

昆汀憑《好萊塢往事》,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這也是他第三次提名了,但依然沒中。



跟年輕時候的作風比起來,現在的昆汀收斂了很多。起碼以下的場面,很難再出現。


貪戀別人的腳,我懷疑自己有病?

電影《殺出個黎明》,昆汀親自上陣


無論是在《危險關係》、《殺死比爾》,還是《殺出個黎明》,昆汀從不掩飾對女人的腳的嗜好,多少有點假公濟私的意味。


昆汀和西門慶不一樣。西門慶是趁著揀筷子的功夫,掐了一下潘金蓮的腳,這是打暗號。


從八卦新聞爆出的照片來看,昆汀對女人的腳是真愛,他能從中獲得快感。


腳,並不是性器官。


對非性器官有偏好的,不止昆汀一人。


比如《墮落天使》中,李嘉欣聞著黎明睡過的床單,獨自歡愉;


比如《香水》中,格雷諾為了留住女孩的體香,殺害 12 名少女製成的香水。


裸足、床單、香水,這些在常人看起來再平淡不過的東西,成了 ta 們心中獨有的荷爾蒙。


這樣的行為有個專門的名字,叫“戀物癖”


貪戀別人的腳,我懷疑自己有病?


前段時間,有一篇文章講90後的戀物癖大賞。


鑲鑽的古銅戒指,某巴克的貓爪杯,小眾設計師的金絲邊眼鏡,某冪同款馬丁靴。


這些充其量只是亂花錢的“戀物控”,離昆汀級別的戀物癖還有一段距離。


心理學範疇中,將狹義的戀物癖定義為一種性倒錯。


戀物癖人群往往很難通過正常的”啪啪啪“來獲得性滿足。


他們常常會將某些非性器官的身體部位或者是無生命的物體,來作為性喚醒的對象,然後通過該部位或物體來獲得性興奮、性衝動甚至是性行為,從而獲得性滿足。


這裡的身位體部包括腳、手和頭髮,甚至還有皺紋,等等。


無生命物體,則包括衣物,異性內衣、鞋襪、外套;生活用品,汽車尾氣管、毛毯、藍絲絨;也有樹枝、砸的稀爛的奶油蛋糕,摔斷腿後捆綁的石膏繃帶等等。


“所有你看到的物品,都有可能被拍成小電影”。

貪戀別人的腳,我懷疑自己有病?


這裡要強調的一點是,“戀人的外套”和“戀人即外套”是不一樣的。


“戀人的外套“更像是愛屋及烏的移情,比如”想念你白色襪子”應該是一雙沒有洗過的襪子,不然想念的會是洗衣液。


而“戀人即外套“,愛的不是戀人,而是那件衣服。拿了衣服,戀人就可以不要了。這就是戀物癖般的情慾錯亂了。


判斷是否是戀物癖,重點就在於,你是不是隻喜歡他的外套,不愛他這個人。


貪戀別人的腳,我懷疑自己有病?


戀物癖不是刻在基因中的東西,更多地是由於後天的環境影響而形成的。


導致戀物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a. 童年時偶然的鏈接


戀物癖多源自於童年時期,那個時候我們往往還沒來得及建立正確的性關係,就已經被其它關於性的認知和印象俘獲了。


比如,性興奮和某種物品的錯誤鏈接,導致的條件反射。


這樣的條件反射,有時需要幾次反覆加強才能形成;有時,只因為“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比如男孩在第一次打飛機的時候,意外地摸到了一個假髮套。自此,假髮套、甚至毛髮就會跟性快感劃上等號。


每次他看到假髮套或者毛髮的時候,都會喚起當時的快感。這些物品也就成為了他性迷戀的物品,無法替代。


b. 性心理發育異常


戀物癖人群一般都存在性心理方面的異常。


對此,心理學領域有一些不同的解釋。


“閹割焦慮“


弗羅伊德提出,一個小男孩在他年幼時,由於“戀母情結”,會對父親產生敵意和恐懼,甚至會擔心他將自己當作情敵,對母親造成威脅,進而將自己閹割。


這就是著名的“閹割焦慮”。


這個時候,小男孩往往會去找尋一個物品,來代替母親發揮保護和關愛的作用,比如毛毯。


正常發展中,這種情感寄託會隨著男孩年齡的增長,逐漸轉移到其他女性身上,從而進入到正常性愛關係。


但是如果發展病態化,這種對物品的情感就會一直延續下來,進而成為戀物癖。

“母愛遺失的無助感”


臺灣電影《白蟻:慾望謎網》,男主白以德是戀物癖的代表人物。


他從小沒有父親,和母親相依為命。讀小學的時候,他放學回家剛好撞見母親和她男友交合。


母親不堪的場面,讓白以德對女性感到失望,於是,他將這種依戀轉移到了女性內衣上。


女性內衣,是白以德的性對象的代替物。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他偷了不少女性內衣。不論是睡覺還是出門,白以德都會穿著女性內衣,來延長快感。


貪戀別人的腳,我懷疑自己有病?

臺灣電影《白蟻:慾望謎網》,主角白以德


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理論中也有一個類似的案例。


一位男性患者偷女性內褲成癮,在與諮詢師交流的過程中,他承認,自己在年幼時母親病逝後,便用內褲來作為自己的“所戀之物”,以此來替代母親在自己心中的位置。


這一點和 FBI 犯罪心理畫像中的“戀物癖罪犯幼年的母嬰關係通常非常疏離,以至於幼兒長大後,依然無法與女性正常交流,只能通過偷盜女性內衣來滿足性需求”的說法很類似。


看來,對“所戀之物”強烈的性需求,其實反映的是親人缺位後嚴重的焦慮和不安。


貪戀別人的腳,我懷疑自己有病?


c. 社會文化的影響


簡單來說,就是在你青春期興致勃勃的時候,由於缺少正確的性知識和性意識,加上男女交流匱乏,從而轉向一些具有異性象徵的物品發洩,比如充氣娃娃,或者飛機杯。


起初可能只是偶然,反覆幾次後就很難自拔、習慣成癮了。


而且,相較於男/女朋友可能會傷害、背叛、離開自己,物品就可靠多了。


這也是戀物癖群體增強自己控制感的一種方式。


曖昧不清的不確定感,變成一種確定的放心的掌控感,自己就不會受傷了。


貪戀別人的腳,我懷疑自己有病?


追求個人性愉悅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不過,長期以來,戀物癖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常常是以負面新聞的形式。


貪戀別人的腳,我懷疑自己有病?


導致大家往往會將“戀物癖“和”“變態”劃上等號。


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戀物癖人群不自覺地就會產生“病恥感”,猶如藏匿在黑暗中的白蟻。


病恥感,對內會造成心理上的不認同、懷疑、批判甚至是厭惡;


而對外,則有可能會鋌而走險,通過偷竊、偷窺或偷拍的方式來滿足自己。而無論是哪種方式,在性慾被滿足後,有戀物癖的人往往會被巨大的道德感所擊潰,從而陷入到極大的自我矛盾中。長久以往,甚至會走向焦慮和抑鬱。


其實,性這件事,只要不違背基本的道德和法律,只要不對他人造成侵害,說到底,主動權都在我們自己手中。


戀物癖只是眾多性癖好中的一種。


而且,有此癖好的也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而已。


2017 年《性研究學報》研究顯示,有 1/3 的美國人在生活中曾嘗試過至少一項的特殊性癖好。


這意味著,有戀物癖並不等於“變態”。


而 DSM-5(《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中也指出,

“只有這種(因戀物對象而引發的)性幻想、性衝動或性行為引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才構成精神障礙”。


也就是說,如果這種性迷戀沒有使得自身陷入痛苦和焦慮,生活和工作也沒有因此受到影響,那這就只是一種個人癖好而已。和運動方式,食物口味一樣。


本質上,和你沉迷於遊戲、酒精、美食或其他愛好,沒有多大的區別。


當你敢於面對和接納自己似乎“難以被理解”的性癖好時,你才真正認知自己。


另外,戀物癖一旦形成,是很難改變的。


所以,對於戀物癖群體而言,與其想著如何改變,不妨試著讓探索更進一步。


  • 探索並培養更多的性癖好,讓戀物癖從主導地位變為眾多性行為中的一種


  • 如果你已經有了性伴侶,要保證 ta 的知情權。知情同意、互相尊重、平等互利才是一切性關係的底線。通過和 ta 坦誠地溝通和交流,將戀物逐漸納入到兩人正常的性生活和性行為中。說不定, ta 也是此道中人,你們會愈加性福呢


  • 在不冒犯他人的前提下,大方地談論自己的性癖好。時代發展很快,我們可以試著去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小眾”


但是,如果因為性衝動,想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還是要跟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醫生聊一聊。


最後,我想借用 VICE 曾經對一位戀物癖進行採訪時的內容作為結尾。


“我們是正常人,戀物癖只是我們的一小部分。”


同時,也將這句話送給所有有著私密的、看似不被大眾所接受的癖好的人。

貪戀別人的腳,我懷疑自己有病?


和大眾不一樣不是件錯誤的事情。


世界的多樣性就是這麼奇特而迷人,保持理智和好奇的心繼續探索吧。


畢竟,我們知道得越多,恐懼和排斥就會越少。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