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漏王:地攤上5塊錢買的破布,拍出天價

在浩瀚如煙的古玩世界裡,想要撿漏,不僅要具備高超的鑑賞本領,更要具備十足的運氣成分,缺一而不可。其實收藏什麼時候都不晚,就算現在的一些普通藏品甚至贗品,若干年後也可能會成為稀有珍品。因為時間和文化沉澱才是體現古董文物最好的價值所在。要說到傳奇的撿漏故事,曾經有件寶物一度淪落地攤,它就是王羲之的《平安帖》,而且最重要的,它堪稱頂級文物,卻還不是真跡!

撿漏王:地攤上5塊錢買的破布,拍出天價



王羲之所在的東晉時期,距今已經1600多年了,再好的絹本如果不經過特殊保護,其實都很難保存下來。但作為歷代書法家都推崇的“書聖”,後人們自然反覆臨摹,此幅絹本草書《平安帖》在明代時期被文徵明發現,並奉為至寶收為私藏,在84歲高齡的時候文徵明還在帖中寫下長跋,認定為“真跡”,但被他的兒子文嘉間接否認了父親的意見。此後到了明代後期至清代,此卷多次易手,但接手的都是知名的大收藏家。王世懋、李宗孔、梁清標等諸多名家皆都花費巨量金錢購得,最後進入清廷內宮,由“蓋章達人”乾隆皇帝做出“可亞時晴帖”的釋文,意思就是說此幅《平安帖》可以媲美“三希堂”瑰寶《快雪時晴帖》,評價不可謂不高!流傳的過程清晰可查,而且歷代藏家都精心保護。但到了後來,卻因故流失了。

撿漏王:地攤上5塊錢買的破布,拍出天價



清代末期,宮中內盜成風,很多珍貴文物就此流向市面。也許此幅《平安帖》就是某位太監或宮女偷拿出去的,總而言之,它應該是被當成普通藏品廉價賣給不懂行的人,不然也不會淪落到地攤上。在上世紀40年代(一說是60年代),北京琉璃廠的古董販子生意很是冷清,因為那個年代最重要的是解決吃飯問題,古董文玩之類的雅好實在不是普通人玩得起的。因此那也是個可以四處撿漏的年代,前提要有那份眼力!當時一位老北京的頑主就在琉璃廠的地攤上發現了一塊髒兮兮的“破布”,稍一打量就知道又淘到寶了,問多少錢,攤主回10塊錢。頑主掉頭就走,不用猜攤主就立馬把他叫回來,怏怏的直接半價5塊錢就賣給了這位頑主,等著這錢買米下鍋呢!那可真是遍地真貨的年代啊!

撿漏王:地攤上5塊錢買的破布,拍出天價



流傳數百年的珍稀寶物,就這樣被輕易買到手。到了1979年,著名書畫鑑定大家徐邦達先生得見此帖,細細研究下來,發現歷代文人名家以及清代皇帝之鑑藏印記都是貨真價實,絹地極古,墨色濃黑。且認定它為宋代摹本,評價其為“書系臨寫帶勾描,墨濃筆滯。點畫有失誤處。”雖不完美,但其忠於原著,生拙之氣與王羲之“魏晉風度”相合拍,還是屬於“上品”行列。具體是誰臨摹的已經很難考證,有人猜測是米芾,也有人猜測是唐代或明代文人所摹,實難考證。但不管如何,這幅縱24.5釐米,橫13.8釐米,只有41個字的《平安帖》,還是拍出了天價!

撿漏王:地攤上5塊錢買的破布,拍出天價



2010年,在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草書《平安帖》以5500萬的起拍價開始,幾分鐘的時間各路藏家就一路喊價直飆到2.7億元,稍作停頓後,一位買家通過電話再度加價,最終成功以2.75億成交,加上佣金總價就是3.08億元人民幣,平均一個字就達到了驚人的750萬元!而拍下這件寶物的,就是著名收藏家劉益謙。實際上,王羲之除了草書《平安帖》之外,還有一幅行書《平安帖》,如今真跡都不可得見了。雖然這僅是一幅摹本,但也是目前民間流傳最好的王羲之摹本之一。而唐代馮承素臨摹的《蘭亭序》現在都成了國寶!摹本都能拍出如此高的價格,如果真跡能現身的話,那將會是多麼誇張的一個數字?

撿漏王:地攤上5塊錢買的破布,拍出天價



只有41個字的草書《平安帖》,周圍蓋滿了幾十方收藏鑑賞印章,它在訴說著歷代名家的精細呵護,也是今人考證其真偽的重要佐證。《平安帖》因隔水上標題“晉右將軍會稽內史王羲之平安帖”而名,到目前為止,人們對於此幅《平安帖》的創作年代還有爭議,但對於它的藝術價值並無異議,最難得的是其原汁原味的還原了王羲之的書法美學,不完美中恰好有不傳之妙,這也是收藏家千金求購的重點。從5塊錢到3.08億,造就了最傳奇的撿漏神話,這應該就是收藏生涯中最大的驚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