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疫情後,出版人有責任多出版有關增進跨文化溝通題材的圖書

書聲 | 徐海:疫情後,出版人有責任多出版有關增進跨文化溝通題材的圖書

疫情之下,反映人與自然關係的圖書受到極大關注,這類書既談科學,也談人文:人類如何尊重和保護動植物,如何讓土壤再生,讓河流重新清澈,讓鳥兒自由飛翔……人類抗擊疫病的歷史上,出版業也一直綿延著這種深邃的眼光。

正如南京大學出版碩士兼職導師、江蘇鳳凰出版傳媒總編輯、江蘇人民出版社社長徐海日前在第100期“出版論壇”上所說:疫情後,出版人要加強全球眼光,更多挖掘與增進跨文化溝通與瞭解相關的選題,因為理解文化差異,是解決文化隔閡、增進相互包容的第一步。

以下為徐海演講主要內容。

疫情對出版業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實體書店的關閉、物流運輸中斷對圖書網上銷售的影響,可能導致全年圖書銷售量下降1/6。此外,大型圖書交易場所,如巴黎書展、倫敦書展、美國書展等相繼宣佈取消或延期。

疫情還從閱讀的內容、方式等更深層面影響了出版。

疫情帶來的急劇變化,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受到影響,這勢必導致人們的閱讀習慣和閱讀需求發生重大變化。過去出版是一個工具性的行業,科學技術類圖書為人們提供征服自然的工具,人文社科類圖書為人們自身走向文明時代帶來更多的精神營養。但這樣的界限正在被打破。

疫情之下,反映人與自然關係的圖書受到極大關注,這類書既談科學,也談人文。過去,出版業對人與自然關係這一領域的選題是忽視的。但隨著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人類生存條件發生變化,關於環境如何影響人類、環境如何治理的圖書受到關注和歡迎。非典之後,這類圖書變得多起來。江蘇人民出版社過去還曾策劃出版“同一顆星球”叢書,從科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個角度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人類如何尊重和保護動植物,如何讓土壤再生,讓河流重新清澈,讓鳥兒自由飛翔……這些都是此類圖書的話題。

书声 | 徐海:疫情后,出版人有责任多出版有关增进跨文化沟通题材的图书

《被掠奪的星球:我們為何及怎樣為全球繁榮而管理自然》(“同一顆星球”系列叢書之一)[英]保羅·科利爾 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人類抗擊疫病史上,出版業也一直綿延著這種深邃的眼光。《英國通史·第二卷》一書就講到,英國大批城市在14世紀中葉至15世紀時出現衰落,人口急劇減少、手工業衰微,而這一時期正值歐洲黑死病高發期。此外,《日本早期的人口、疾病與土地》一書中也闡釋了疾病爆發對日本社會的深刻影響。加繆的長篇小說《鼠疫》,在這次疫情期間也屢被提及。

书声 | 徐海:疫情后,出版人有责任多出版有关增进跨文化沟通题材的图书

英國通史·第二卷封建時代——從諾曼征服到玫瑰戰爭錢乘旦 主編孟廣林 黃春高 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书声 | 徐海:疫情后,出版人有责任多出版有关增进跨文化沟通题材的图书

《 日本早期的人口、疾病與土地:645—900》[美]威廉·韋恩·法里斯 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此外,介紹先進的社會治理理念、做法的圖書,也將越來越受重視。世界各國文化不同,政府效率不同,面對疫情采取的措施也不同,但都有推動政府治理能力建設、實現政府治理體系現代化需求,因此,這類圖書將是出版熱點。

但最重要的是,疫情之後的出版行業,有責任多關注、挖掘、出版有關增進跨文化溝通題材的圖書。在這次抗擊疫情當中,不同國度、地區的做法和理念不盡相同。舉個簡單的例子,戴口罩這個問題就深深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我們以往對於文化差異與誤解並沒有給以足夠的重視,全球化之前更多落實在經濟的全球化,物質產品可以全球生產和供應,有“全球鏈”、“上下端”,在思想層面儘管不求歸於一端、一極,各國各民族之間仍應增進相互瞭解,進而達到相互理解。瞭解文化差異,是解決文化隔閡和衝突的第一步。

疫情也加快了出版的數字化轉型。疫情期間,中國出版人以積極的態度和認真的工作精神,出版了一大批抗疫出版物,其中以電子出版物為主。這些電子出版物免費發放,閱讀便捷,無需物流、紙張和印刷成本。

人們偏向短、薄閱讀的這一現象,也在疫情期間得到強化。未來,紙質書也許將變少、變精,耗時長、組織困難的大型出版將會持續減少。寫作是思想產生的過程,本身是一種個體體驗,通過寫作將這些思想和情感表達出來,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個體行為。知識生產是個人的知識生產,而不是工業生產,現有的將知識生產體系納入工業生產體系的模式應該改變。長篇大論的作品,可能將不適應數字時代的閱讀,未來文本將會用越來越短的篇幅將思想精髓表現出來。

有時候,越多越淺,越少卻越深。一套書如果面面俱到就講不深刻,而若能將一個問題研究透徹,便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