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這些“牛人”的故鄉

拿破崙的故鄉——科西嘉島


近現代這些“牛人”的故鄉

科西嘉島距離蔚藍海岸地區(Côte-d'Azur)200公里 ,距離法國大陸170公里,位於地中海中,為法國最大、地中海第四大島嶼,是原法國皇帝拿破崙的故鄉,面積8680平方公里,居民有33萬人,地貌以花崗岩為主,港灣眾多,屬於地中海氣候,年均溫度15.5℃,盛產橄欖油和葡萄酒。科西嘉島沿岸(littoral corse)的總長度超過1000公里,是法國最多樣和最豐富的沿海地帶:清澈的海水、一望無際的細沙灘、人煙稀少的小海灣、海鳥棲息的花崗岩懸崖,科西嘉島擁有地中海獨一無二的豐富多樣的海濱風景。科西嘉地區天然公園(parc naturel régional de Corse)佔據這個受到良好保護的大區面積的三分之二,科西嘉島擁有5個自然保護區和海濱公園。


近現代這些“牛人”的故鄉

前560年,希臘人從小亞細亞的福西亞(Phocaea)過來,在科西嘉島的東海岸築造阿拉利亞(Alalia)鎮。前3世紀初,迦太基人統治該島。前259年曾被羅馬人佔領。450-1050年間,該島屢遭汪達爾人、倫巴底人和阿拉伯人入侵併被部分佔領。1077年,比薩主教受教宗委託管理科西嘉。13-15世紀,比薩、熱那亞、阿拉貢等城邦先後奪取該島的控制權。1553-1559年,法國曾短期佔領該島。1729年發生了反對熱那亞人的叛亂。1755年因民族主義領袖保利(Pasquale Paoli)建立科西嘉共和國之舉而達到高潮。1768年熱那亞人將他們在科西嘉的權力賣給法國人,法軍大舉入侵該島。1769年8月15日拿破崙出生於科西嘉島的阿雅克肖(Ajaccio)。同年科西嘉島被強行併入法國版圖為一行省。

加里波第的故鄉——尼斯

尼斯(Nice),法國東南部城市,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大區(Région Provence-Alpes-Côte-d'Azur)濱海阿爾卑斯省(Alpes-Maritimes,06省)省會和該省最大城市,位於法國東南部地中海沿岸,市區北部為尼斯-阿爾卑斯前山(Préalpes de Nice),屬於阿爾卑斯山的東南邊緣;南側則為地中海(Méditerranée),海岸線曲折複雜,大致為東北—西南走向,城鎮沿海岸線呈帶狀分佈,尼斯城市圈的人口數量在法國排名第五,僅次於巴黎的法國第二大旅遊城市,也是歐洲乃至全世界最具魅力的海濱度假聖地之一,每年到訪尼斯市區的旅客數量超過了400萬,是這座城市本身人口數量的近10倍 ,尼斯屬於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帶,終年溫暖,蔚藍的地中海與巍峨的阿爾卑斯山是這座城市永恆的地標,神聖的古羅馬歷史文化、普羅旺斯薰衣草田散發出的浪漫芬芳,以及帶有異域風情的地中海美食,無論從哪個角度,尼斯都是法國人心中絕對的度假天堂。


近現代這些“牛人”的故鄉

尼斯城大約建造於前350年,很快就成為利古里亞海岸最繁忙的貿易站之一。7世紀,尼斯加入利古里亞的城市建立的熱那亞聯盟。729年,尼斯擊退了撒拉森人的進攻,但是在859年和880年兩度被掠奪,城市也被焚燒。在10世紀的大部分時期尼斯統治著周邊城市。

13世紀和14世紀,尼斯幾度成為Provence公爵的領地。1388年,成為薩伏依公爵的領地。

1543年,尼斯遭到法國和土耳其盟軍的攻擊,法國得到尼斯的所有權。

1600年,尼斯落入Guise公爵手中。之後在1696年,尼斯再度被薩伏依公爵佔有。

1705年又被法國奪回。之後的兩百年,尼斯不停更換主人。

1860年,尼斯還是撒丁王國西部的邊界,意大利建國三傑之一加里波第就生於尼斯。

1861年,撒丁首相加富爾伯爵為了在對奧地利帝國的戰爭中爭取到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的支持,犧牲了民族利益,把薩伏伊和尼斯兩個領地劃給了法國。


近現代這些“牛人”的故鄉

希特勒的故鄉——上奧地利

上奧地利州(Upper Austria ),11978平方公里,138萬人口。上奧地利州顧名思義地勢較高,屬於阿爾卑斯山西北地區的丘陵地帶。它與捷克和德國接壤,是奧地利的工業重鎮。有著20萬人口的上奧地利州首府——林茨,既是奧地利主要工業區,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上奧地利州的景色燦爛多姿,有著名的聖弗羅利安(St.Florian)修道院、克雷姆斯米斯特(Kremsmünster)和萊姆巴赫(Lambach);美麗的小鎮如施泰爾(Steyr)、中世紀小城福萊斯塔特(Freistadt)以及它保存完好的城牆和護城河,還有一系列壯闊的自然景觀如斯呂艮(Schlögen)的多瑙河河灣等。北部的托特斯山脈是巨大的石灰岩山區,南部是高聳的達赫施坦山脈,你可以通過乘坐舒適的上山纜車沿途觀賞風光,到達山頂。希特勒就出山在上奧地利州的因河畔布勞瑙。


近現代這些“牛人”的故鄉

布勞瑙第一次被提到是在810年,而通過城市法令是在1260年,這使得它成為奧地利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由於因河上來往船隻進行食鹽交易,因此布勞瑙逐漸成為了一個要塞和重要貿易點。歷史上,布勞瑙的統治權曾四易其手。最初,它是巴伐利亞州的一個城市,1779年根據戰爭條款被劃歸到奧地利。1809年至1816年間,布勞瑙因戰爭迴歸巴伐利亞。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歐洲國家重組,布勞瑙於1816年被巴伐利亞放棄。自此,布勞瑙就成為了奧地利的一部分。


近現代這些“牛人”的故鄉

斯大林故鄉——格魯吉亞

格魯吉亞位於南高加索中西部。北接俄羅斯,東南和南部分別與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相鄰,西南與土耳其接壤,西鄰黑海。格魯吉亞國土面積6.97萬平方公里,主要為格魯吉亞族(佔86.8%),官方語言為格魯吉亞語,主要信奉東正教,首都是第比利斯。格魯吉亞位於南高加索中西部。北接俄羅斯,東南和南部分別與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相鄰,西南與土耳其接壤,西鄰黑海。格魯吉亞約2/3為山地和山前地帶,低地僅佔13%,大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屬高加索山區。北部是大高加索山脈,南部是小高加索山脈,中間為山間低地、平原和高原。西部沿海一帶為平原,其間為庫拉河谷及里奧尼河谷平原。大高加索山脈有許多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境內最高峰什哈拉峰,海拔為5068米。


近現代這些“牛人”的故鄉

公元8~9世紀初先後建立多個公國和王國。978年建立格魯吉亞王國,並在11世紀~12世紀達到鼎盛時期,後被蒙古帝國攻陷,發生分裂。19世紀被俄羅斯帝國吞併。1921年成立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加入蘇聯,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為格魯吉亞人。1990年改名格魯吉亞共和國。1991年4月9日宣佈獨立。1993年加入獨聯體。 1995年8月24日該國通過新憲法,國名定為格魯吉亞,2008年8月8日爆發了俄羅斯格魯吉亞戰爭,同年8月14日格魯吉亞決定退出獨聯體,並於2009年8月18日完成手續,正式退出。

近現代這些“牛人”的故鄉

凱末爾故鄉——希臘撒羅尼卡

薩洛尼卡也被翻譯為塞薩洛尼基,希臘北部最大港市及第二大城市,塞薩洛尼基州首府。在哈爾基季基半島西部,瀕塞薩洛尼基灣。人口80萬,包括郊區在內為100萬。地中海型氣候,冬溫夏熱。塞薩洛尼基是希臘第二大經濟、文化中心,以及東南歐主要的交通樞紐,其商港對於希臘和東南歐腹地都非常重要。作為文化中心,塞薩洛尼基以擁有大量的拜占庭建築傑作及一些重要的奧斯曼帝國、猶太人建築而知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很快,該市經濟與港口密切相關。海陸交通樞紐,海上與東地中海各國港口均有航線聯繫。港口設有南斯拉夫專用港區。該市有大量古希臘遺蹟,保存有4世紀磚-大理石結構拱門,還有城市和要塞的圍牆。市內著名的建築有建於1430年的高33米的白塔、希臘東正教大教堂、希臘軍分區司令部,有建於1925年的亞里士多德大學,其哲學、神學和考古專業在世界上均頗負盛名。


近現代這些“牛人”的故鄉

薩洛尼卡始建於公元前316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城市以亞歷山大大帝之妹、馬其頓國王之妻的名字命名,並從此成為馬其頓王國的首都。1430年3月29日,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二世率軍圍攻3天以後,攻佔了薩洛尼卡,此城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二十世紀初,兩次巴爾幹戰爭後,薩洛尼卡終於在1913年8月10日所簽訂的《布加勒斯特條約》中,正式歸屬希臘。


近現代這些“牛人”的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