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成作品:《掰扯老太原》第二集《撿撂炭》

“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傳播城市文化,留住城市記憶,從你我做起。今天開始,將全文轉發山西太原呂大成老師著作《掰扯老太原》,同大家一起回憶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太原。原載月下花語,有大成老師親自配音朗讀,若有侵權,將及時刪除。

呂大成作品:《掰扯老太原》第二集《撿撂炭》

第二集 撿撂炭

呂大成作品:《掰扯老太原》第二集《撿撂炭》

孩子們撿撂炭,為家庭擔當、幫父母幹活,個個精神飽滿,生龍活虎,生怕落了後。那個年代,物資相對匱乏,精神應該是飽滿的吧?

【正文開始】

《紅燈記》裡李玉和有一段《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唱詞:“提籃小賣拾煤渣,擔水劈柴也靠她。”這個“拾煤渣”,又叫"撿煤核兒","核"念“糊”,就是撿拾煤塊兒中未燒盡的核心部分。太原人的叫法比較特殊,既不叫“拾煤渣”,也不叫“撿煤核兒”,而是叫“撿撂炭”。

呂大成作品:《掰扯老太原》第二集《撿撂炭》

“撂炭”的“撂”,即丟棄、扔掉的意思。“老太原”人把不要的東西扔掉叫“撂嘮哇。”“撂炭”即不要了的炭塊兒,引申為雖然煤或炭沒有完全燒盡,但也扔掉不要了。

“撂炭”這個詞太原地域特色十分明顯,也只有在太原這個“煤都”,才可能把炭隨意“撂”了不要,而其他缺煤少炭的地方是不可能這樣瀟灑的。“煤渣”、“煤核兒”與“撂炭”相比,顯得拘謹、小氣了許多,而“撂炭”則大氣多了。連炭都“撂”了,何況煤乎?

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大都有過撿“撂炭”的經歷,因此記憶非常深刻。冬天放學回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撿撂炭”。“撿撂炭”的隊伍大多是“童子軍”,從七八歲到十二三歲,有男孩兒,也有女孩兒。所準備的工具大體上有:一個破臉盆或者一個破鐵桶,再加上一個鐵耙子和一副破手套。女孩子下手快,無論大塊兒小塊兒都撿;而男孩子只愛撿大塊兒的,對太小的“撂炭”看不上眼。

呂大成作品:《掰扯老太原》第二集《撿撂炭》

臉盆和鐵桶理解起來不難,就是用來盛放所撿的“撂炭”。手套是用來護手防凍的。四十多年前的太原,冬天的氣候非常寒冷。《九九歌》上說:“一九二九不出手,”到了三九嚴寒天,如果不戴上手套就去“撿撂炭”,經常會把小手凍壞,又紅又腫全是口子。有的一開始還戴著手套,但撿著撿著就發現,戴手套的撿得慢,而不戴手套的反而撿得快,輕巧自如。因此,很多“撿撂炭”者戴著戴著就不戴了。

這裡還想說說“鐵耙子”。絕大多數的小屁孩兒拿得“鐵耙子”其實就是八號鐵絲窩成的。有兩齒的,有三齒的,齒再多了就笨了不好用。還有一些“有辦法”的人,用鋼絲窩成,屬於“高大上”,耙齒尖利,關鍵時還可以防身。耙子的把兒長短也不一,短把兒的用於“近戰”,而長把兒的用於人手夠不到的地方。

如果家裡孩子多,“撿撂炭”就有了優勢。一個大孩子帶著幾個弟弟妹妹一起“參戰”,“長槍短炮”一齊上陣,每天都是戰果頗豐。一冬天撿下來,可以把一個偌大的煤池子堆滿,家裡都幾乎不用買煤。

呂大成作品:《掰扯老太原》第二集《撿撂炭》

當時的孩子,並不覺得“撿撂炭”有多丟人,反而都以此為榮。為家庭擔當、幫父母幹活,個個精神飽滿,生龍活虎,生怕落了後。有時候,第四節課還沒下,就有點坐不住了,一個個"摩拳擦掌"的,心早就飛到了灰渣堆上。那麼,問題來了。“撿撂炭”得選對地方。地方選不對,會直接影響“戰果”,有時甚至會無功而返。因此,這時的小屁孩兒們開始發揮起自己的聰明才智。附近哪有灰渣堆?倒渣時間是什麼時候?都瞭如指掌。

並不是所有的機關、單位,都能撿到“撂炭”。有的單位小,煤也燒得“小氣”,傾倒出來的爐渣基本上已被“吃幹榨淨”,並無多少“撂炭”可撿。而大一些的單位,家大業大,消耗量大,傾倒的爐渣多,自然“撂炭”也多。

我常常是在家門口附近一家大機關“撿撂炭”。那裡有一座堆成小山似的灰渣坡。每天的倒渣時間相對固定。下學回到家帶上工具,翻牆而過,常常能正好趕上。燒鍋爐的師傅好像與小屁孩兒們也有某種默契,來這裡“撿撂炭”,他總能讓大家喜出望外,有所“收穫”。

呂大成作品:《掰扯老太原》第二集《撿撂炭》

一時間長了,小屁孩兒們都能把鍋爐工的上班時間記得一清二楚。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有的鍋爐工燒得太“乾淨”,爐渣倒出來沒有多少“貨”;而有的鍋爐工則比較“仗義”,用太原話講就是“夠意思”。

比如,有一位姓楊的鍋爐工師傅,只要是他當班,小屁孩兒們總能滿載而歸。楊師傅不僅倒渣時間把得準,而且,還儘可能多的“扒拉”出些未燒盡的“撂炭”。另外,為預防剛出爐的爐渣燙著小屁孩兒們的手,他總是用冷水仔細處理後才倒出來。

其實,大多數“撿撂炭”的小屁孩兒們對楊師傅的體恤和善良並不知情,也忽略了這些細節。認為這都是理所當然的,並不買賬,還暗地裡給人家起外號叫“楊爛汙”(太原話稱不夠數的人叫“神經爛汙”)。多年以後,我忽然覺得真應該感恩這位楊師傅,他做了好事不但不能說,還受到了他暗地幫助過的人的嘲笑和誤解,心裡一定不是滋味。

時間是浮華過後的沉香,歲月是釅烈過後的老酒。正如楊絳先生說的:“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正文結束】

下集預告——快樂的童年

呂大成作品:《掰扯老太原》第二集《撿撂炭》

呂大成,現任太原市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酷愛寫作、朗誦及唱歌。任山西省幹部合唱團副團長、曾多次參加山西省大型文藝晚會並擔綱領誦、朗誦,多次榮獲省市詩歌、演講、朗誦比賽一等獎。曾在電臺播講過中長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張鐵匠的羅曼史》等。太原市作家協會會員,有作品《長征組歌探析》等10餘萬字、《聽大成講老太原的故事》等20餘萬字。曾榮獲山西省《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週年毛主席詩詞朗誦會》一等獎;為配合全市中小學語文教學教改,曾為多篇入選的語文教材配音、示範、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