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講“別人家孩子”之前,先檢查一下自己做父母

這是讓很多家長朋友們頭疼不已的問題。同樣是4歲,別人家的孩子能獨立穿衣吃飯,而自己家的孩子,還要像小祖宗一樣,萬事都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忙?

於是:“你看看某某小朋友!”這樣恨鐵不成鋼的話就成了爸爸媽媽的口頭禪。殊不知,小朋友的任何性格和行為,都源於父母和父母的陪伴!

父母的陪伴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至關重要。很多爸爸媽媽們都覺得,為孩子選擇好學校,選擇好課外班,時刻關注孩子的健康情況就等同於優質有效的陪伴。殊不知,這樣的陪伴對於孩子而言,只是伴隨了孩子生理上的成長,而最重要的心理上的成長,卻被許多家長給忽視了。

一. 孩子好性格的養成,源於父母優質和高效的陪伴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雖然是概數統計出的結果。但是,卻也有著它的科學依據。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的教授卡斯比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報告:通過3歲孩子的言行舉止就可以預示他們成年後的性格。

家長在講“別人家孩子”之前,先檢查一下自己做父母

那麼,請爸爸媽媽們思考一個問題,孩子性格的養成,源於天性還是環境的影響呢?我們可以思考以下事實:

沉默寡言,內向自卑的孩子,基本上不會有樂觀開朗的家長。

性格急躁,做事毛躁的孩子,父母也很難是沉著冷靜,遇事從容不迫的類型。

哭鬧叛逆,甚至是打人的孩子,一定很難和父母進行有效的溝通。

開朗自信,樂於表達的孩子,父母一定樂於傾聽,且尊重孩子的想法。

所以,在孩子性格的養成期,父母高質量和高效的陪伴是至關重要的,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和父母接觸的點點滴滴裡,慢慢學習,慢慢積累而成的。

家長在講“別人家孩子”之前,先檢查一下自己做父母

二. 父母自檢,陪伴是否優質和高效?

在孩子出現專注力不集中,做事拖拉,膽小怕生等等小問題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學會自檢,在自己陪伴的過程中,帶給孩子的影響,究竟是積極正向的,還是負面居多!

1. 陪伴的過程中,是否漫不經心,敷衍孩子?

2. 孩子在玩或學的過程中,是否指手畫腳,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

3. 孩子犯錯的時候,是否多以批評教育為主,完全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4. 任何時候都過度保護,杜絕孩子探索任何事物的機會?

5. 過度寵溺,沒有是非邊界,孩子哭鬧就立刻滿足所有要求?

以上這些判斷中,父母所充當的角色都是決策者或者順從者,唯獨不是引導者。所以,即使在長時間的陪伴,孩子也所獲無幾,而爸爸媽媽也產生文中開始的委屈感,明明為孩子付出了那麼多,為什麼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

三.父母怎麼做到高質量的陪伴?

1.學會閉嘴,做傾聽者:

比如整日進行的無效嘮叨,不如靜下心來,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在玩積木的時候,聽一聽孩子設計的遊戲規則;在犯錯的時候,聽一聽孩子的理由和想法。《正面管教》一書中說:“孩子的每種行為都是在尋求價值感和歸宿感”,過分的決策會讓孩子喪失價值感。

家長在講“別人家孩子”之前,先檢查一下自己做父母

2. 比起看,不如和孩子一起玩:

在有限的陪伴孩子玩的時間裡,大部分家長選擇站在一旁觀看或者指手畫腳,但如果你能參與其中,和孩子一起玩,用孩子的眼光去觀察世界,會給孩子更大的認同感和成就感。

3. 適度的放手,讓孩子感受挫折:

允許孩子失敗,且鼓勵孩子去解決問題,比直接給出答案或者安慰孩子放棄要有意義的多。挫折教育是高質量陪伴裡非常重要的一項,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出擁抱,再鼓勵孩子去做,這會讓孩子的勇氣和信心倍增。

4. 全心全意的陪伴,切忌一心二用:

高質量陪伴裡最重要的一項,千萬不要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一心二用。明明坐在孩子的身邊,孩子卻感受不到愛,這會對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影響。言傳身教,孩子也會一旦模仿爸爸媽媽一心二用的行為,那麼也會分散孩子的專注力!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位小朋友也是獨一無二的!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有耐心,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中,做到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更加勇敢和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