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除了踏青祭祖,全國各地的人們在這一天都吃些什麼呢?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清明時節,我們除了踏春出遊,寄託哀思以外,全國各地的人們在這一天又都吃些什麼呢?

清明節,除了踏青祭祖,全國各地的人們在這一天都吃些什麼呢?


吃青糰子。直到今天吃青糰子依然是江南一代人們在清明節最重要的飲食習慣。每年的清明前後,江南的百姓必到田間揪一把麥漿草或者艾草,回家搗爛壓汁,與晾乾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和好,再包上細膩的豆沙餡兒,放入一小塊油,團好坯入籠蒸熟,出籠時再薄薄刷一層熟菜油在表面。如此這般,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的青糰子,就新鮮出爐了。到了今天,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不止南方地區,全國各地的人民隨時隨地都能吃上可口的青糰子了。

清明節,除了踏青祭祖,全國各地的人們在這一天都吃些什麼呢?


還有一種浙江的清明果,做法和這個大同小異。清明時節,浙江家家戶戶都會磨糯米粉,用“清明草”或者艾葉做清明果。人們採摘艾葉的葉頂,洗淨搗爛和糯米粉攪拌。這種“清明果”的做法和青糰子幾乎是一樣的,只不過是餡料的種類更加豐富多樣了,有豆腐乾和著韭菜的,有燻肥腸拌芥菜末的。形狀也變化了好多,有包成糰子的,有做成圓餅的,也有包成餃子樣的,碧綠剔透,垂涎欲滴。

清明節,除了踏青祭祖,全國各地的人們在這一天都吃些什麼呢?


吃饊子。我國大江南北幾乎都有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是一種常見的油炸食品,香脆精美。由於它是寒食節期間特有的節令食品,所以在古代饊子又叫“寒具”。林逋就寫過一首《山中寒食》:方塘波綠杜蘅青,布穀提壺已足聽。有客新嘗寒具罷,據梧慵復散幽經。這裡面提到的寒具就是我們常說的饊子。蘇東坡還專門寫過一首怎樣製作饊子的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形象生動,直到今天饊子依然是許多家庭喜歡的食品。

清明節,除了踏青祭祖,全國各地的人們在這一天都吃些什麼呢?


吃春餅。春餅也是我國北方人喜歡在清明時節吃的食品。尤其是在北京地區,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一咬咬到二月二龍抬頭,再一咬就咬到了清明。春餅餅皮比一般餅皮要大,並且有韌性,更有嚼勁兒,當地人喜歡在裡面捲上幾種家常炒菜一起吃。咬起來勁頭十足,回味無窮。值得一提的是,把春餅往油鍋裡一炸,就成了大名鼎鼎的春捲了。

清明節,除了踏青祭祖,全國各地的人們在這一天都吃些什麼呢?


清明時節除了上述地區的飲食風俗外,不同的地方還有許許多多豐富多彩的飲食習慣。例如每到清明時節,泉州廈門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福建東部每年的三月初三,家家戶戶都煮“烏稔飯”,並且用來饋贈親朋好友;另外北方的某些地區有吃清明節吃棗糕的習慣,四川成都一帶則喜歡吃以炒米為原料的歡喜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