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屏藩,晉北鎖鑰 偏河曲流,自強不息 ——山西偏關

【縣名由來】

據《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 :“偏頭關東連丫角山,西通黃河,與套虜僅隔一水,其地東仰西伏,故名。” 又據《偏關縣誌》,城臨偏頭關,以關名縣。

三晉屏藩,晉北鎖鑰 偏河曲流,自強不息 ——山西偏關

偏關老牛灣門樓

【歷史沿革】

五代北漢乾佑四年(951年),劉崇在晉陽稱帝時於韓光嶺(今偏關城東一里處的山樑上)建立偏頭寨。

北漢天會元年(957年)北漢王劉鈞在原址擴展建寨,寨為土夯高牆。偏頭寨東靠雙鳳山,西俯關河川,“地控西北,為守城之權輿 ”。西距黃河20裡,楊繼業、楊延昭與契丹征戰於雁門、偏頭關一帶,浴血疆場,威鎮三關,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世代佳話。

遼於今縣境東部置寧邊州,屬西南招討司。

金正隆三年(1158)析置寧邊縣為州治。元至元四年(1338)廢。明成化二年(1466)置偏頭關千戶所,治今城關,屬太原府。清雍正十三年(1735)升偏關縣,屬寧武府。民國初年屬雁門道,道廢后直屬省。

元朝大德三年(1299年)升偏頭寨為偏頭關,設置武節將軍樞密院判守禦此關。從此,偏頭關於寧武關、雁門關合稱長城外三關。順帝執政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河南右丞相魏賽因不花移鎮偏頭關。

明代長城設九邊重鎮防守,山西鎮(太原鎮又稱山西鎮)駐防偏頭關,管轄的長城西起保德,東達黃榆嶺(今山西和順縣),全長800公里。其中在偏關境內分大邊、二邊、三邊、四邊、黃河邊,內邊計六條長城,再加北魏長城、北齊長城,總長500公里。

【近代變遷】

1949年,屬興縣專區。1952年屬忻縣專區。1958年廢,入河曲縣。1960年復置,屬晉北專區。1967年屬忻縣地區。1983年屬忻州地區。

1997年,偏關縣轄4鎮11鄉。2001年區劃調整後,全縣轄4個鎮、6個鄉。

【行政建制】

截止2012年,偏關縣轄4鎮11鄉:城關鎮、老營鎮、天峰坪鎮、萬家寨鎮、水泉鄉、陳家營鄉、樓溝鄉、南堡子鄉、窯頭鄉、馬家埝鄉、黃龍池鄉、教兒墕鄉、尚峪鄉、曹家村鄉、大石窊鄉。

【人口民族】

截止2012年,偏關縣總人口102085人,其中男性54572人,女性47513人,農業人口88995人。

偏關縣以漢族為主,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

【地理地貌】

地處黃河中上游黃土丘陵區,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地勢東高西低。最高處為青楊嶺山,海拔1855.2米;最低處為黃河沿岸寺溝河畔,海拔875米;平均海拔1377米。境內山地屬管涔山脈,有青楊嶺山、柏楊嶺山、草垛山、明燈山等山峰。

【主要河流】

三晉屏藩,晉北鎖鑰 偏河曲流,自強不息 ——山西偏關

關河口

偏關縣屬黃河水系,主要有黃河支流的關河、縣川河、楊家川河,除黃河外,其它河流一般均呈東北——西南發育。偏關縣大部隸屬關河和縣川河流域。

【氣候概況】

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少雪,春季溫暖乾燥,夏季炎熱而雨量集中,秋季涼爽而明快。年平均氣溫3℃-8℃,全年平均降水量為425.3毫米,無霜期為105—145天。氣候屬大陸性半乾燥區,寒冷乾燥多風沙,年平均氣溫8℃,一月最冷,平均氣溫-10℃,七月最熱,平均氣溫23℃,年平均降水量420毫米左右,平均無霜期140天。

【主要資源】

礦產資源——

偏關縣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有煤炭、硫磺、鐵礦、石灰石等。煤炭資源總儲量約為9—12億噸。硫磺資源也較為豐富,現已探明儲量為4180萬噸。

水利資源——

偏關縣河川經流量0.441億立米,地下水資源量0.554億立米,水資源總量0.843億立米。(重複計算資源量0.512億立米)。總的來講,偏關縣水資源具有總量夠用,但時空分佈不均的特點,由於受財力、物力的制約,水資源開發程度較低。現狀開發利用地表水資源量95.3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372.7立方米(含泉水37.7立方米)。

【經濟發展】

工業——

工業以煤炭、化工為主,是偏關國民經濟的主要力量,工業產品有生鐵、水泥、乳酸在國內市場、國際市場享有盛譽。

截止2002年底統計,偏關縣興建機電灌站105處,打井配套61眼,塘壩54座,自流渠道24.1公里、14處,人字閘3處,河道提防1.15公里,發展有效灌溉面積1.78千公頃,興建人畜飲水解困工程12800處眼,其中提水工程186處,蓄水工程12601處,(旱井水窯5365座),自流引水工程13處;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0.6千公頃,其中基本農田25.4千公頃,建骨幹壩15座,淤地壩96座,谷坊36885座,戶包小流域治理面積314154萬畝,承包戶發展到4437戶;另國家重點工程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建於偏關縣,山西省引黃工程東西橫貫全縣。

農業——

截止 2012年,該縣共有耕地54.25萬畝,農作物主要有谷、糜、豆類、山藥、莜麥、胡麻等。經濟作物除油料還有海紅子、桃、沙果、杏、沙果、蘋果、葡萄等。

【遺址遺存】

長城古堡——

是偏關縣的軍事要塞。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護城樓,曾為偏頭關2000多座烽堠的統領,發現外敵入侵,此樓遂發出山西鎮的第一個信號,可惜上世紀中期,慘遭拆毀。在復建過程中,萬世德這個偏關走出去的明萬曆薊遼總督的事蹟被重新整理挖掘出來,並進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修葺一新的護城樓通高28.8米。

老牛灣——

三晉屏藩,晉北鎖鑰 偏河曲流,自強不息 ——山西偏關

老牛灣

黃河從這裡入晉,內外長城從這裡交匯,晉陝蒙大峽谷以這裡為開端,我國黃土高原滄桑的地貌特徵在這裡彰顯。同時也有大河奔流的壯麗景觀。老牛灣是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整個老牛灣旅遊區由三灣一谷組成,分別是包子塔灣,老牛灣、四座塔灣和楊家川小峽谷。

【名勝概覽】

偏關八景——

偏關歷史悠遠,景觀頗多,自古有古十二景、古十景、古八景。其中十分壯觀的古八景則為歷代文人墨客所稱道,據《偏關縣誌》記載,明朝以來,在眾多文人騷客的審美篩選中,《偏頭古八景》逐漸形成,其中有“偏河曲流”、“文筆凌霄”、“玉清真境”、“石沼興龍”、“金駝沙埋伏”、“暖泉冬草”、“駝洞鬥蝶”、“溪洞流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