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嶽池縣秦溪鎮靈泉寺,在石堰塘村五社,在76歲齊在金老人帶領下重溫歷史,老人做過村長,曾經做小孩時他家住過觀音殿裡。那時候寺廟很完整,三個天井,上面是觀音殿,當中是釋迦牟尼佛殿,牆上有二十四位諸仙,十八羅漢,兩道朝門,房梁有咸豐三年文字等,老人如數家珍,感嘆拆了可惜啊!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後來“四清”,“破四舊”,1958年時分老百姓了,人多分家就拆的更散了,如今這裡住房有石頭舊房子的,主要是樓房多,偶爾還看到修的豪華別墅。

曾經有南充到嶽池的官道,有一米石板道路,來往官員往往要在靈泉寺駐足,靈泉寺到福興寺幾里路,燒香都要燒一整天才走得完。老人一邊帶我們參觀岩石上的碑刻,一邊講述他知道的歷史。當年的官道如今有的修成扶貧的便民路,南充到嶽池的廣高路離這裡還有幾公里。

距靈泉寺一里左右的山崖上有多塊碑刻,多數字已經分辨不清了,唯有“忠義”碑還字跡十分清楚。已經是嶽池縣、廣安市的文物保護單位,具現在石碑上的簡介,靈泉寺始建於明,有明代石碑12塊,多是歌詠山水、清幽之詩。

盧雍:"順慶名忠義之邦,重紀信之節也。監察御史東吳盧雍為之贊。道經靈泉,僧摩崖請題。按察司僉事劉成德曰盍書是贊,從之。巴人舊封,安漢故地,屹為巨邦,號稱忠義。維昔紀信,委質高祖,滎陽圍困,乃請誑楚。脫王之厄,甘焚其身,豈不愛身,義重君臣。炎漢開基,信功維元,當時不錄,帝亦少恩。大節精忠,皎如日月,邦有若人,允矣豪傑。忠義之理,人心同具,百世而下,孰不歆慕。賢士輩出,民俗淳美,將軍之風,使人興起。我秉憲節,同爰諮詢,爰作讚詞,以示邦人。"

盧雍,字師邵,江蘇吳縣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授監察御史。正德十三年(1518年)以監察御史巡撫四川,有惠政。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身為秦朝縣令的紀信,也脫下官服參加起義,投到劉邦帳下當了一員部將。後來,楚漢相爭,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外無援兵,內無糧草,形勢緊急。紀信求見劉邦說:"我的臉型很像大王,請你脫下衣服給我穿上,我冒充大王向敵人投降,你帶領人馬乘機衝出去。"劉邦依計而行,果然衝出重圍,紀信則被楚兵捉住活活燒死。

劉邦戰勝項羽後,建都長安,為紀念紀信滎陽誑楚、捨身成漢之功,便將紀信家鄉從閬中縣分出,建立“安漢縣”,縣治在今南充市舞鳳鄉清泉壩。那時的安漢縣,主要轄今日的廣安、嶽池和南充市部分縣。因紀信的緣故,這一帶便歷代享有“忠義之邦”的美譽。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封他為督城隍,把他的家鄉改名為我先前的封號--漢王,把他的骨灰送家鄉安葬,並建廟塑像,永遠享受香火。"後來劉邦還下令全國各縣城建城隍廟。故後人稱紀信廟為"城隍廟",紀信塑像為"城隍老爺"。

靈泉寺建在後龍山腰處,後龍山上尚有八仙窩,具說是八仙在此休息時,坐而在整石頭上留下的,也有廟子,現在還有香火。老頂觀,是張獻忠路過此處,駐兵煮飯後將鼎鍋丟於此處而得名。屬秦溪鎮最高處所在,青龍嘴當時南充嶽池各一半,正對黃門坡,下面是伏門坎,藤家溝、林家溝、邵家溝。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靈泉寺觀音殿的石階下,有石碑,一塊字跡清晰可認,另一塊字跡也模糊了。寺後山腰上,有巖墓群,已經是嶽池縣文物保護單位。

秦溪山清水秀,公路峰迴路轉,樓房遍野,空氣十分清新,此一行更讓人神清氣爽,既呼吸了山間清氣,又瞭解了紀信忠義,南充嶽池乃“忠義之邦”。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尋古靈泉寺,知忠義之邦紀信之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