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美國是如何“吊打”日本的?


二戰後期美國是如何“吊打”日本的?


美國對日本的定位很精準:一個島國,一個資源短缺的島國。

1

1937年10月,時任日本外務省情報部長的河相達夫,赤裸裸地向國際社會宣告了侵華的目的:“當今世界存在‘佔有國’與‘非佔有國’的鬥爭,嚴重地表明原料、資源分配的不公平,這種不公平如果不予糾正,在既得權利方面,‘佔有國’對‘非佔有國’拒絕讓步,那末,解決的辦法就只有訴諸戰爭”。

當時日本對資源飢渴到何種地步,從侵華日軍每日作戰紀要中哪怕繳獲一根小鐵棍、一小桶錫原料,都登記得詳詳細細,就不言而喻。


正因為當時的美國對日本定位精準,在二戰初期,美國時任總統羅斯福就做好了準備;至後期,美國對日本基本上是想怎樣打,就怎樣打,想什麼時候打,就什麼時候打,打得日本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

2

1939年2月,侵華日軍入侵海南島,引起羅斯福高度警覺,認為日本“南進”已經開始,羅斯福力排眾議,促成國會通過擴充軍備案。

一是撥出鉅款,快速地成立了一支兩大洋(大西洋、太平洋)海軍;

二是要求自1940年5月16日起實現飛機(戰機)年產量達到5萬架目標;

三是提出增加陸軍兵力計劃,確定到1941年7月、1942年2月、1943年4月,分別擴大到100萬、200萬、400萬。


這個時候,美國超強的工業製造能力及雄厚人力物資資源展示得一覽無餘;至1945年,美國擁有近20萬架作戰飛機、海軍艦艇噸位達到380萬噸、武裝力量達到1200萬人。由此,美國由“國際孤立主義者”一躍而成為數一數二的軍事強國。

美國在最初交戰失利後,依據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針對日本島國特點,很快形成了獨特的作戰特色,簡言之,即“圍”、“堵”、“轟”。

3

“圍”,就是大包圍,圍而不打。


二戰後期美國是如何“吊打”日本的?


這就是1942年12月由麥克阿瑟所提出的著名“蛙跳戰術”。以攻打拉包爾島為例,1943年12月9日,隨著空軍基地修建完工,當時炸拉包爾的飛機開始可以起降,但拉包爾無疑是孤島一座,為此,麥克阿瑟並沒有硬拼,他認為封鎖的目的已經達成,拉包爾已經喪失了它作為日軍軍事基地的效能,於是,美軍對拉包爾圍而不打,開始了在太平洋上一步一步的“蛙跳”,利用空中優勢,實施圍而不打、露頭就打的戰術。

僅塞班島一役,美軍就全殲包括當年那個指揮偷襲珍珠港戰役的南雲忠一在內的26000餘名日軍。

4

“堵”,就是大封堵,堵住島國日本海上交通線,使其進不去,也出不來。


二戰後期美國是如何“吊打”日本的?


美國海軍戰史曾如此形容堵的作用,“通過這種佈雷(封鎖海上交通線)作戰,使得日本週邊的海上交通陷入了完全的麻痺狀態,斷絕了其原材料及糧食輸入,將日本逼到了失敗的境地。”

戰爭後期,隨著美國的進一步封堵,日本南方海上通道被迫全部關閉,只剩下連接大連及羅津(半島)等港口海上交通線;為此,美軍從1945年3月27日開始,出動了1150架次B-29轟炸機,佈設超12000枚水雷,對日本戰時經濟進行了致命的打擊;當時,日本的80%油料、88%鐵礦、90%煤炭、20%糧食,幾乎都要依賴進口。

至同年4月6日,日本便有超過8艘計500總噸級的船隻觸雷沉沒,到5月2日則達到19艘沉沒,39艘損傷,至5月因水雷而沉沒的商船則多達66艘,總噸位為11萬噸,受損船舶也有31艘,計10.6萬噸;後來,美國又在釜山、清津等港口布設水雷區域,僅當時朝鮮半島糧食主要集散港口羅津港外,美軍便一口氣地集中佈下了420枚水雷。

至此,整個日本列島便被完全封鎖,救命的糧食和原材料運輸,立即陷入停頓狀態。

5


“轟”,就是大轟炸,即定期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


二戰後期美國是如何“吊打”日本的?


自1942年4月20上午,16架美國B25轟炸機,從距日本海岸700公里的“大黃蜂”航空母艦上起飛,對日本本土進行了第一次轟炸後,就揭開了美國長達三年有餘的對日本本土的大轟炸。

當時,為支援美國對日本本土大轟炸,中國在後方各地開始修建機場,最多達到100多個,僅成都一地就動員了50萬農民為美軍修機場。


戰爭末期,隨著美軍重新對馬里亞納群島的佔領,美軍開始大規模地使用B-29型遠程轟炸機對日本本土進行了空襲,僅1945年3月10日凌晨,美軍就一次性地出去334架次美軍B29轟炸機進入東京,將該市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夷為平地,一半房屋燒於一旦。

美國當年“吊打”島國日本,雖“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但對於後來者來說,如何進行島嶼、尤其是大島嶼作戰,依然具有啟迪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