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美國倒掉牛奶, 現在又倒掉牛奶, 該不該倒掉牛奶

以前上初中歷史課的時候,學到90年前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時,看到歷史課本寫到美國的奶農把過剩的牛奶地倒入地上或河流時,既覺得可惜又有疑問,覺得要是把牛奶免費送給窮苦人家多好!感嘆道:這真是罪惡的資本家。

90年前美國倒掉牛奶, 現在又倒掉牛奶, 該不該倒掉牛奶

近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奶農受到嚴重衝擊,被迫傾倒數十萬加侖的牛奶,1加侖約3.78升。根據當地媒體2020年4月2日報道稱,很多家庭在疫情初期囤足了牛奶,如今無需購買,導致牛奶產量嚴重過剩。而由於沒有地方存放牛奶,把它們倒掉是奶農目前唯一選擇。

這畫面,吃貨們光是想想就十分心疼。對於過剩牛奶,你認為應該怎麼處理?該不該倒掉? 你認為過剩牛奶該不該倒掉?

資本家寧可把牛奶倒掉也不給窮人喝,當年學政治,老師分析資本家剝削的秘密時舉過這樣的案例。

90年前美國倒掉牛奶, 現在又倒掉牛奶, 該不該倒掉牛奶

有人說,從表象看,兩者都是牛奶供給過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矛盾的體現;後者主要是市場體系不夠完善,鮮奶銷售渠道不暢導致的結果,不是經濟危機的徵兆。

現在跟那個年代完全不同了,中間的結構也是在發生變化的。那時候的資本家換成了現在的奶農,要知道奶農只是養奶牛出產牛奶的源頭,並不是中間收購牛奶的廠商也不是銷售商。

疫情的影響,各方面消費從而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商店關門了,送奶的不送了,牛奶的供應就大於需求了。奶商不採購了,牛奶就砸在了奶農自己的手裡。

然而牛奶又屬於非耐用消費品,有著非常短的保質期,不到掉的話自己又用不了那麼多,就算往出送也是需要計算成本,咋辦?如果奶商不要,對奶農自己來說除了倒掉,也沒有更好的方法。

90年前美國倒掉牛奶, 現在又倒掉牛奶, 該不該倒掉牛奶

綜合來看,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這次疫情導致人工成本上漲。因為在國外人力成本是非常高的,運輸費用爆炸。

第二,疫情導致大量的人收入下降有些甚至為零,購買力暴跌。國外的借貸消費的觀念導致低存款,沒有防範物價或收入波動的抵禦資金。

第三,牛奶的保鮮存儲費用很高。大量的牛奶保鮮存儲,需要大量的費用,而現在需求又少了,使得成本劇增。

第四,如果免費送人,會使損失加重。增加保鮮費、人工費、運送費,同時也使得需求量變得更少,會加劇行業的供需不平衡。

那麼送人可以啊,但是你牛奶生產出來是需要成本的,運輸人力包裝這些加起來,外加這次疫情成本已經是當奶農無法承受了,如果說送到每個窮人的手上,這些成本只會讓奶農破產。

那存儲起來了呢,等經濟好點在賣呢?牛奶本身就是易變質的物品,需要專業的設備,你看美國現在的情況都成什麼樣了,奶農有這個時間和成本等嗎。

所以倒掉是別無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