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歸》一本觸及靈魂的書,不是大師的輓歌,而是時代的變奏

《南渡北歸》一本觸及靈魂的書,不是大師的輓歌,而是時代的變奏

南渡北歸

嶽南先生的這部《南渡北歸》,是一部長達180萬字的煌煌大作,全面再現了20世紀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的命運變遷。

全書分為三部曲:《南渡》、《北歸》、《離別》,時間跨度近一個世紀,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紀人文科學領域的大部分大師級人物,如蔡元培、王國維、梁啟超、梅貽琦、陳寅恪、傅斯年等。全景描繪了抗日戰爭時期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與民族精英多樣的命運和學術追求。

在這裡有光環但並不刺眼,而是貌似隨意地信手拈來,有褒有貶、有莊有諧、有血有淚、有喜有悲,讓讀者在大師們巨大的光環底下,仍能瞥見他們最真實的一面,最溫暖的一面,最可愛的一面。

一、“庸廚子浪費了好材料”

關於這本書,網絡上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嶽南先生是“庸廚子浪費了好材料”,也有人認為這本書語言粗俗、難登大雅之堂,更有人認為這本書個人主觀意願表露強烈,描述歷史事實不夠客觀準確……在我看來,存在即是合理,即使這本書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也瑕不掩瑜,無法遮擋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光芒。


《南渡北歸》一本觸及靈魂的書,不是大師的輓歌,而是時代的變奏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傑

換而言之,如果這本書真像大家形容的那麼差,為什麼曾經北大、清華等29所中國知名大學校長聯名為大家推薦好書,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傑還要為大家推薦這本書。並且,他在推薦語中寫道:“該書是全景再現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級學者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鉅著。望年輕人在讀過這本書後能被大師們的人格魅力和科學精神所感染,立志求學,勇攀高峰。

書確實是好書。幾年前,初讀時確實只為了探尋那些大師們的八卦,增加一些閒聊時的談資。人至中年,再慢慢細品其中真諦,才發現也別有一番風味。

二、大師遠去,再無大師

“大師遠去,再無大師”,這幾個字赫然印在封面最顯眼處,貌似絕決的含義透露出特定時代下的萬般無奈與淒涼。貫穿全書的,也正是這一個個如椽的背影所留給後世的種子——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我看到,在紛繁複雜的政治面前,大師們依然葆有傻乎乎的天真爛漫。


《南渡北歸》一本觸及靈魂的書,不是大師的輓歌,而是時代的變奏

朱家驊

當隆隆炮火燒到北平城牆之下的時候,朱家驊、傅斯年等學界精英積極奔走,力爭儘量多的“搶救”學人,“投奔”臺灣。縱然拼盡全力,朱、傅二人在臺灣的境遇卻讓人唏噓不已,前者被老蔣故意“找茬”摘掉教育部長的官帽,而後者則是在連一條棉褲都買不起的境況下,貧病離世。這二人的窘境只是遷臺學者的一個縮影。


《南渡北歸》一本觸及靈魂的書,不是大師的輓歌,而是時代的變奏

胡適

胡適雖然是著名的學界“大鱷”,過得卻同樣不甚風光,不僅要忍受臺灣同行的明槍暗箭,還要忍受小兒胡思杜的檢舉揭發,精神上的抑鬱可想而知。在胡適迷人微笑的背後,其實是一顆千瘡百孔的心。最終,這位古稀老人在一次宴會上溘然離世,總算死後備極哀榮。我想這份哀榮是以胡適為代表的具有獨立治學精神的學者應有的。

在胡適死後若干年發動的那場浩劫中,在紅衛兵歇斯底里的批鬥聲中,曾經積極揭發過他的學生、朋友、親戚,不知道想到的最多的又是什麼?是懊悔,是自慚,還是惱恨?上天確實開了個冷玩笑——這一出鬧劇明明已有前車之鑑,很多自以為得計的學術精英卻依然趨之若騖,唯恐落伍。

政治的翻雲覆雨,他們哪裡來得及看清。當那一記響亮的巴掌打下來,痛的不止是這些老者的臉,還有時代的心。

“亂則隱,治則現”的大賢處世法則,我想在任何時代都是奏效的。那麼意思已經很明顯,大師是有,但他們是否願意出現在聚光燈下,就要取決於他們對這個時代的看法了。

三、大師就是最不普通的普通人

我曾經看到過有一些活躍在各大媒體上的知名學者,自封大師。那時,我跟絕大多數人一樣,疑惑“大師”這一大多數情況下屬於得道高僧的稱謂,怎麼會用來給學者冠名。那麼看完《南渡北歸》,我想我對真正的“大師”有了一個具象的認識。他們學高身正,難道不就是得道之人,不就是“大師”嗎?和尚修道在寺廟,大師修道在紅塵。他們,其實就是最不普通的普通人。

他們是一群可愛的普通人,分解出來就是可憐、有愛。

身赴臺灣的胡適,臨死都不知道曾經謾罵他是“美帝國主義走狗”的小兒胡思杜已經自殺,還饒有深情地在遺囑中提出給小胡分遺產,其狀堪憐。


《南渡北歸》一本觸及靈魂的書,不是大師的輓歌,而是時代的變奏

永遠的校長梅貽琦

一心維繫家國命運的梅貽琦,雖然在臺灣新竹完成了重建清華的夙願,但直到生命彌留之際再也沒有見過愛子梅祖彥。

考古界的巨擘李濟,因為海峽兩岸的政治對壘,因故舊凋零、思親情重,最後也鬱鬱而終。臺灣之於中國,是領土的割裂;而大陸之於臺島上的異鄉人,則是整個思念的寄託。這份家國情懷,可能是大師們都有的一種普世情懷吧。


《南渡北歸》一本觸及靈魂的書,不是大師的輓歌,而是時代的變奏

民國才女林徽因

1946年,林徽因結束了九個年頭的顛沛流離,跟家人回到了一直以來唸茲在茲的北平,滿懷深情地重訪每一處故地。抗戰結束之時,雖然已受盡病痛折磨,但她依然選擇了放棄赴美治療的機會,選擇了“和祖國一起受苦”。在生命的最後九年,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獻給了祖國的建設事業。這位“智慧女神”的化身,就像一位勇士一樣與病魔作著鬥爭,緊緊守護在祖國的身旁。我想:她的一生,是對得起金嶽霖對她“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的哀輓,以及終生未娶的痴情的。

當下,有人不乏嘲諷地說,現在的生活事故多了,故事卻少了,而大師的故事卻是少之又少了。我真誠地期待:《南渡北歸》不會是一曲輓歌,而是大師故事的一個變奏,是開啟大師時代的一把小小的鑰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