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重現?美國數十萬加侖牛奶倒下水道!像極了經濟大蕭條

美國勞工部2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蔓延影響,上週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激增至664.8萬,再度刷新歷史紀錄。

此外,數據還顯示,截至3月21日的一週,美國全國領取失業救濟人數為302.9萬,較此前一週修正後的數字增加124.5萬,是該指標自2013年7月以來最高水平。

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統計數據,截至美國東部時間2日16時,美國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升至236339例,死亡病例為5648例。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美國出現了牛奶過剩,威斯康星州的奶農們被迫傾倒數十萬加侖的牛奶。威斯康星州相關部門正敦促美國農業部購買剩餘商品,重新分配至慈善項目。


歷史重現?美國數十萬加侖牛奶倒下水道!像極了經濟大蕭條

這樣不少網友喊到,我在歷史課本上學到。的確,中學教科書中提到“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但事實上,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一系列倒奶事件,可能和教科書描述的、和你想象的都不太一樣。

為什麼要倒牛奶?

曾經中國多個地區出現奶農“倒奶殺牛”事件,不僅是青海、山東、河北、內蒙古等主產區,就連江蘇、廣東等地區也出現了這種現象。現實是,在山東鮮牛奶價格最低的時候,一公斤奶還不到一塊錢,甚至還沒超市裡的礦泉水貴。

一提起倒牛奶,很多人就觸發了少年時的記憶,“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如今,中國奶農也會把牛奶白白倒掉,他們為什麼也選擇這麼做呢?


歷史重現?美國數十萬加侖牛奶倒下水道!像極了經濟大蕭條

記憶裡倒牛奶是資本主義大蕭條時代的標誌

很多70後、80後一提起倒牛奶,就自動腦補出一張圖片:腦滿腸肥的美國資本家,將一桶又一桶的鮮奶倒入密西西比河,岸邊卻站著因為經濟危機捱餓的美國窮人。這個場景大家都熟,因為從小大家都學過這張配圖,反映的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的重要事件——1929年美國“大蕭條”。

它試圖要說明,當時英美等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會造成周期性的“生產過剩”。窮人因為經濟危機失業沒錢而捱餓,資本家卻寧可把牛奶倒掉也不送給窮人。於是,“倒牛奶”成了幾代人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殘酷現實的最直觀印象。


歷史重現?美國數十萬加侖牛奶倒下水道!像極了經濟大蕭條

事實上,當年倒掉牛奶是奶農理性選擇的結果

其實,在1929年大蕭條之前,美國農業就因為生產過剩等原因開始了衰退,1929年的大蕭條進一步重創了美國農業。在1929年,美國共生產了110.52億美國加侖(US gallons)牛奶,威斯康星州、明尼蘇達州、紐約州是美國當時最大的三個產奶州,牛奶產量分別為12億、8.25億、8億美國加侖,在大蕭條時期,美國的牛奶明顯是供大於求。


歷史重現?美國數十萬加侖牛奶倒下水道!像極了經濟大蕭條

在這種情況下,奶農有三種選擇:

第一是保存牛奶,等待價格上漲,但這對於保鮮極為困難的牛奶顯然不適用,別說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了,就連當今的中國也很難做到。北京延慶縣奶農因為牛奶滯銷在接受採訪時說:“冬天天氣冷,奶站有個儲奶罐,能儲存3噸奶,但是每週得清罐2次,多餘的奶只能被倒掉。”;

第二是降價銷售,在紐約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購價(直接從奶農收購的價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美元。隨後紐約州州議會調查委員會出示的報告顯示,“紐約州牛奶收購價已經低到無法維持奶農基本生活的水平,許多奶農就連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而許多奶農以畢生積蓄投資的奶場可能都將付之東流。”顯然,降價帶來的結果是,牛奶價格的整體下跌,賣得越多,賠的越多;

第三就是很多人後來看到的倒掉滯銷的牛奶。大量鮮奶由此退出市場,市場就由供大於求轉為供求平衡,價格就不會繼續下跌了。甚至極端情況下,奶農會乾脆殺掉奶牛。


歷史重現?美國數十萬加侖牛奶倒下水道!像極了經濟大蕭條

為什麼不做做好事,把本該倒掉的牛奶送給窮人?因為那樣做會讓本來就萎縮到很小的牛奶市場更變得所剩無幾,留下的奶更是賣不出去,奶農的生活也就徹底無以為繼了,牛奶業會徹底垮掉。

社會學者孫立平曾研究說:“多少年來,‘將牛奶倒在河裡’幾乎成了大蕭條的一個符號。只不過原來說牛奶是資本家倒的,是為了維持他們的壟斷利潤。而這些年有人查了當時的資料,發現牛奶原來是農民或農業工人倒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維持可以有利潤的價格,至少是不願意在賠本的情況下再賠上汽油錢將牛奶運到城裡。”

而在1931年到1934年,美國更是多次發生罷工奶農強行傾倒其他奶農的牛奶,理由是“防止其他奶農以低價出售牛奶”。

歷史重現?美國數十萬加侖牛奶倒下水道!像極了經濟大蕭條

中美奶農倒牛奶有什麼不同?

中國奶農倒牛奶也不是這幾年才有的事。在2006年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科目中有這樣一道題:“自2002年以來,南京、成都、石家莊等地相繼發生奶農把鮮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據2004年7月15日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報道,進入夏季之後,浙江某市160多戶奶農也頻頻把鮮奶倒入水溝,有時在一天內倒掉14噸。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時農場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現象,與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質區別?”

答案是:“從表象看,兩者都是牛奶供給過剩。但前者反映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矛盾的體現;後者主要是市場體系不夠完善,銷售渠道不暢導致。”

這個答案其實不容易看懂,而且支持也好反對也罷都會在經濟學家中間引起爭議。不管怎樣講,經濟規律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歷史重現?美國數十萬加侖牛奶倒下水道!像極了經濟大蕭條

為了避免這種“社會的浪費”,可以借鑑全球最大的牛奶大國新西蘭的經驗,新西蘭政府早在1984年就取消一切針對奶牛的補貼,引導奶農購買商業保險以應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雖然中國針對奶牛的商業保險也有些年頭了,甚至不少地方政府也進行了補貼,但還是沒有大規模的推廣開來。如果這個行業不能建立相應的市場風險意識,尋求市場手段的保護,而是一有問題就哭著找政府幫忙,那麼它永遠都是扶不起的阿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