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丨保就業保增長必須依靠市場

文丨謝作詩

疫情使經濟面臨巨大的下行壓力,於是各國政府紛紛出臺經濟刺激政策。

有鼓勵消費來刺激經濟的。

消費的背後是收入,不增加收入,消費難以提高。表面上,收入是貨幣,但實際上,收入是貨幣背後的商品和勞務,而商品和勞務要通過生產創造出來。所以,關鍵還是生產。

論道丨保就業保增長必須依靠市場

其實,疫情應該能讓人們看清這一點。疫情使經濟受到衝擊,無法順利產生收入,消費也會跟著受挫。中國人儲蓄高,不容易看清楚這一點。西方人幾乎不儲蓄,生產一旦停擺,立即就沒有了收入,也就沒有消費了。當然,也有可能因為疫情,人們不敢外出消費。

疫情也使人們看清了儲蓄的意義。像西方人那樣,平時不儲蓄,遇到像這樣的疫情,就極其被動。儲蓄也不是如凱恩斯主義者所宣稱的不利於經濟增長。眾所周知,現代意義的增長源自於用資本品進行的迂迴生產。好比要生產小麥,不是直接生產它,而是先生產化肥、農藥、拖拉機、播種機、收割機,然後用這些資本品迂迴生產小麥。假如沒有儲蓄,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拿什麼去生產資本品?

有人會說,消費率低,那麼生產的東西賣不出去怎麼辦?答案是,人們會選擇合適的消費率。再說了,人們並不是只相互提供消費品,還可以相互提供資本品,資本品也是需求。

這次造成經濟衝擊的是疫情。所以要像中國所做的那樣,首先防疫。防疫就是在救市。

正確的刺激經濟的辦法,應該是鼓勵投資。當然,什麼叫投資,細節上需要斟酌。

論道丨保就業保增長必須依靠市場

什麼叫投資?不是修橋修路、開工廠、辦企業就是投資。

雖然說,投資失敗是無法避免的事情,但只有賺錢才叫正確的投資。

可是,離開了市場和市價,我們不知道什麼叫盈利、什麼叫虧損,無法進行經濟核算。

一塊地,可以用來蓋房子,也可以用來種糧食,到底用來做什麼呢?

造一座橋,可以造水泥橋,也可以造鐵橋,是應該造水泥橋還是鐵橋?

要做這樣的判斷,需要市場和市價。用市價計算,哪個創造的淨利潤多,就投資哪個。

而如果沒有了市價,那麼就會無所適從。糧食是人們需要的,房子也是人們需要的,土地應該用來做什麼呢?就無法做判斷了。即使扭曲了市價都不行,這就會產生資源錯配。

就業和增長的目的是什麼?絕不是為了就業而就業,也不是為了增長而增長,就業和增長的根本目的是創造財富。有了財富才能改善人們的生活,社會才有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

設想,如果不就業、不勞動,也能獲得財富,那麼,我們根本不需要就業了。

如果不考慮盈利性,那麼投資倒簡單了。就像“破窗理論”所說的,把好好的窗戶砸爛,然後再建,這樣就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和“GDP”。但這顯然不是真就業、真GDP,而是假就業、假GDP。這樣的“投資”,不但不能刺激經濟,反而損害了經濟的長期增長潛力。

假如投資不創造財富,那麼就是消滅財富。消滅了財富,就損害了經濟的長期增長潛力。離開市場談就業也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曾經,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裁減冗員。

論道丨保就業保增長必須依靠市場

是的,投資必須要賺錢,否則就是在消滅財富。即便賺錢,也還不夠,因為資源有限,並且有多種用途,不能把資源用在最高價值的用途上,那也是在浪費財富,也是需要避免的。

市場的最基礎的作用,就在於為我們的經濟計算提供了可能。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時候,是需要政府作為的。但是,政府的作為必須建立在市場基礎之上,必須要尊重市場規律。

鼓勵投資是對的,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鼓勵,投什麼資,誰來投,這是更重要的問題。(作者系浙江財經大學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