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水雷技術不斷髮展,以確保做到精確獵雷

​近幾十年來,反水雷技術最重要的發展或許就是精確導航技術的廣泛應用,這主要歸因於全球定位系統的發展。精確導航造就了一種新的戰爭方式,或許可將其稱為精確戰。在這一方式中,目標的定位(此處指水雷)與攻擊可以分開進行。在許多形式的戰爭中,這所產生的結果就是,攻擊通常變成了奇襲,因為攻擊者對受攻擊者的探測不會引起後者的警覺。在反水雷戰中,由於攻擊對象是水雷,情形則迥然不同。傳感器(通常是高分辨率聲吶)與滅雷裝置首次能夠實現分離。過去,獵雷艦(艇)需要徐徐穿越疑似雷場,將水雷逐個滅除,因為一旦有漏網之魚,獵雷艦(艇)就會有沉沒的危險。對水雷進行查證,並用炸藥將其摧毀都要花費一定時間。使這一過程變得更為複雜的是,放置的炸藥通常距水雷有一定距離,因而水雷經常會看起來並未受到炸藥爆炸的影響(儘管水雷可能已失去了作用)。許多水雷專門裝有鈍感炸藥,以保護水雷不受其附近炸藥爆炸的影響。獵雷艦(艇)需記錄下所處理過的每個水下物體的位置,以便其自身或者與其共同作業的其他獵雷艦(艇)不會對該物體進行重複處理。整個過程十分緩慢。如果疑似雷場剛好位於將要進攻的灘頭的近岸水域,就會面臨一種十分糟糕的情況。水雷清除花費的時間越長,敵人在灘頭上集結部隊、組織防禦的時間就越充裕。


圖說海軍|反水雷技術不斷髮展,以確保做到精確獵雷

▲ 圖為英國“狩獵”級(Hunt)反水雷艦“赫沃斯”號(Hurworth),攝於2013年5月。最初服役時,“狩獵”級位居英國皇家海軍“每噸”平均建造成本最高的艦艇之列。雖然精確獵雷尚未完全取代傳統的掃雷,但是由於專用反水雷艦艇的造價高昂,在當前一代反水雷艦艇需要汰換時,將很可能會被裝備反水雷模塊系統的通用艦艇取代。


精確除雷則是另一番景象。無人航行器被派往雷場,對疑似水雷物體進行探測和成像。之後,無人航行器或者母船上的人員就可對這些物體進行識別,以判明哪些很可能是水雷。如具備足夠的計算能力,無人航行器或許能判斷出某個物體是不是水雷。有人稱這早在大約十年前就已做到,但許多人仍然對此表示懷疑。


圖說海軍|反水雷技術不斷髮展,以確保做到精確獵雷

▲ 兩圖為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獵雷艇“加斯科因”號(Gascoyne)正在進行艇上獵雷訓練。通常情況下,艇載聲吶發現可疑物體後,會派出薩博公司研製的“雙鷹”(Double Eagle)遠程遙控航行器進行查證。該航行器配有可伸展機械臂,用於向已確認的水雷布放炸藥。水雷一旦爆炸,這使航行器能夠保持安全距離。


獲得疑似水雷的精確位置後,可使用反水雷魚雷將雷場清除。這種新反水雷手段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反水雷武器能夠直達傳感器指示的水雷位置。過去,這種精確除雷的方法是難以想象的。雖然使用反水雷魚雷並不是十分新奇的想法,但它通常裝備在獵雷艦(艇)上使用。獵雷艦(艇)上自帶的聲吶發現水雷後,指揮反水雷魚雷對其發動攻擊。通常情況下,獵雷艦(艇)的高頻聲吶發現某個疑似水雷的物體後,會派出潛航器對該物體進行查證。潛航器攜帶有頻率更高的成像聲吶,多數情況下還會裝有水下聚光燈和攝像機。潛航器通過一條線纜與獵雷艦(艇)相連,電力和數據通過這條線纜進行傳輸。獵雷艦(艇)上的人員對物體進行判別。如認為其是水雷,通常會令潛航器在其附近投放炸藥。潛航器不能徑直衝向水雷,因為這可能會將其引爆;潛航器的攜帶數量也並不充裕。在附近放置的炸藥能發揮多大毀傷效果取決於水雷的堅固程度。在同類滅雷方法中,反水雷魚雷被認為是一種更好的手段:魚雷會徑直衝向水雷。如果能將水雷引爆,那就再好不過了。


圖說海軍|反水雷技術不斷髮展,以確保做到精確獵雷

▲ 圖為英國皇家海軍正在使用的“海狐”(Seafox)水雷處理系統。此類一次性反水雷魚雷的應用已有一段時間。雖然與簡單地引爆放置在水雷附近的炸藥相比,使用反水雷魚雷具有更強的毀傷效果,但是如果能在自主式航行器確定水雷的位置後,再向雷場中施放反水雷魚雷,效能將會進一步增強。


幾乎所有國家的海軍都是採用這一方法滅雷。其缺點在於,即使是清除很小的一片雷場,也要派出多艘獵雷艦(艇)。獵雷艦(艇)造價高昂。其建造要求高(而且需要維護,成本非常高),在艦載獵雷聲吶探測範圍內,艦艇的任何一種特徵均需達到不會將水雷引爆的標準。“二戰”結束後,水雷尤其是磁性水雷的靈敏度大大增強,以專門用於摧毀掃雷艦(艇)。使用木質或塑質船身已不足以解決問題。掃雷艦(艇)需採用特別的建造方式和特殊的消磁手段,最重要的是還要裝備傳感器和反饋裝置,這是因為艦艇磁場的強度會因其在地球上的位置,甚至航向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隨著獵雷手段的出現,反水雷艦艇的成本又進一步上升。獵雷需要使用成像聲吶,而且還要採取逐個清除的方式。至冷戰後期,1艘獵雷艦的成本幾乎與1艘護衛艦成本相當。即使是在獵雷艦(艇)出現之前,就每噸的平均建造成本而言,1艘特製掃雷艦(艇)已與1艘潛艇成本相當。然而,隨著成本的上漲,獵雷艦(艇)探測與清除潛在雷場的效率並未隨之提高。


圖說海軍|反水雷技術不斷髮展,以確保做到精確獵雷

▲ 圖為2012年初,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AN/WLD-1遙控獵雷系統正在“獨立”號瀕海戰鬥艦上進行測試。精確導航的發展使得探雷與滅雷能夠分開進行,其中,自主式無人航行器擔負搜索職能。遙控獵雷系統由一具遙控多任務航行器和一部AQS-20A變深聲吶組成,能夠在距母船很遠的地方作業,續航力為24小時。該系統蒐集的數據可通過無線電數據鏈傳回瀕海戰鬥艦。


由於水雷通常是在附近被引爆,獵雷艦(艇)需具備良好的抗震能力。獵雷聲吶及相關的目標分析電子設備也價格不菲。小型的獵雷艇通常航速較低(挪威使用小水線面雙體船船體解決了這一問題)。目前,使獵雷艦(艇)具備戰略機動性的唯一手段可能就是通過浮裝船進行運送,而後者的航速也並不是很快。


一個簡單的解決之道就是採用“遛狗式”。在這一方式中,潛航器不僅會攜帶近距成像聲吶,還將攜帶獵雷聲吶。由於無需過於靠近疑似水雷,因而獵雷艦(艇)也就不必靜若處子一般。然而,仍然需要對水雷進行逐個查證,而且遛的“狗”也並不廉價。


如果無人航行器能夠蒐集到足夠的數據(甚至還可能包括光學數據)用於判斷某個物體是否是水雷,那麼情況又會變成怎樣呢?可以向一個潛在的雷場派出多個此類航行器。這些航行器無需具備很高的智能化水平,以至於能夠自行判斷出某個物體是否是水雷;它們只需向母船提供能夠做出此種判斷的依據即可。之後,母船(或者可能是1架直升機)會發射一連串反水雷魚雷或其他武器,將雷場摧毀。這種方法的一個好處在於,無論雷場由誰佈設,都幾乎不會對清除雷場的企圖有所警覺。在攻勢作戰中,這或許能夠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發明這一方法的是挪威皇家海軍,它們使用的是“休根”無人航行器。與該航行器相配合使用的是一種被稱為“水雷狙擊手”的反水雷武器。美國海軍現有的遙控掃雷系統(瀕海戰鬥艦上裝備的一種模塊)也採用了類似的方法。兩者最顯著的差別在於,“休根”完成數據蒐集後,需先將其收回,才能進行數據的處理。而對於美國的遙控掃雷系統而言,其航行器是半潛式,能夠通過無線電與母船保持聯繫。


圖說海軍|反水雷技術不斷髮展,以確保做到精確獵雷

▲ 圖為“寒冷反應-2010”演習期間,挪威皇家海軍支援艦“瓦爾基里”號正在引領獵雷艇“莫呂”號(Måløy,M342)和掃雷艇“勞馬”號(Rauma,M352)航行。反水雷手段可分為掃雷、獵雷和防雷三種;與其他一些海軍不同,挪威皇家海軍仍然維持著專門用於獵雷以及更傳統的掃雷任務的艦艇。挪威一直是水雷戰技術的引領者之一,其製造的反水雷艦艇採用了氣墊船船體,從而增強了其機動性。挪威研製的“休根”(Hugin)無人航行器走在除雷無人航行器的前列,與該航行器相配合使用的“水雷狙擊手”(Minesniper)反水雷武器也處在技術前沿。


即使無人航行器僅僅蒐集了較為粗略的數據,也可能會大有裨益。敵方通常僅在有限的區域內佈設水雷。確定哪些區域未被佈雷至關重要。對於某個可能已經佈雷或者可能未被佈雷的區域,可派出行蹤隱蔽的無人潛航器對其進行探測。如果發現大量疑似水雷物體,這片區域就應被視為危險區。否則的話,艦艇就可在這片區域內自由航行。在可能的艦隊作戰區內,這種水雷偵察可用於取代緩慢的除雷行動。當然,如果這一過程被水雷佈設方發現,那麼水雷偵察也就會以失敗而告終;水雷佈設方只需在已宣佈安全的區域內佈雷即可。1991年,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的部隊集結階段,美國海軍開展了其所認為的水雷偵察行動,對伊拉克的佈雷活動進行了監視。伊拉克當時有2艘蘇聯的掃雷艇/佈雷艇,都被美軍進行了嚴密跟蹤。不幸地是,伊拉克大部分的水雷都是通過小艇布放的,或許是由於美軍認為這些小艇只不過是在運送從科威特獲得的戰利品,因而對它們置之不理。據稱,美國海軍2艘戰艦在貌似安全的水域遭到了水雷攻擊。事實上,它們遭到水雷攻擊的地方是被認為無雷的區域,但卻從未對這些區域進行探雷:似乎(錯誤地)認為伊拉克根本不會在這些地方佈雷。


圖說海軍|反水雷技術不斷髮展,以確保做到精確獵雷

▲ 圖為裝載在重吊船上的美國海軍“復仇者”級反水雷艦“先鋒”號和“勇士”號,攝於2013年2月,準備運往遠距離外的新地點。傳統反水雷艦艇的一大侷限在於缺乏戰略機動性;由於自主式航行器可裝載在通用艦艇上,精確獵雷為解決該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能。


美國海軍的解決辦法是研製一種由潛艇布放的無人潛航器(BLQ-11無人潛航器),能夠隱秘地對某片區域進行探測,當被回收到作為母船的潛艇上時,無人潛航器可帶回“一張地圖”,描繪出安全區和潛在非安全區。多虧全球定位系統和衛星通信技術,這張海圖能夠發往正在接近中的艦隊,併為其所用。為支持通用無人潛航器項目,該計劃被終止。通用無人潛航器或許可用於水雷偵察。美國海軍瀕海戰鬥艦當前裝備的防區外反水雷模塊是一種低可見度的半潛式航行器。該航行器最大的優點在於,通過GPS進行導航,精確導航方式簡單,此外,它也易於回收。


圖說海軍|反水雷技術不斷髮展,以確保做到精確獵雷

▲ 在對瀕海戰鬥艦反水雷模塊進行測試期間,“自由”號(LCS-2)瀕海戰鬥艦正在吊放遙控多任務航行器。它是一種低可見度的半潛式航行器,藉助GPS進行導航,且易於回收。它的設計使其能夠通過無線電與母船保持聯繫。


END


圖說海軍|反水雷技術不斷髮展,以確保做到精確獵雷

《世界艦船視覺百科全書》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從希臘三列槳戰艦、羅馬戰船、維京長船到中世紀的十字軍的柯克船、蓋倫船和戰艦,再到現代的潛艇、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和護衛艦——人類從萌芽時代造出的舢板一直到縱橫四海的艨艟,歷史中所出現的艦艇和船隻們都吸引著歷史研究者和愛好者們的眼球。本書用1200副精美的全綵插圖,生動地描繪自遠古時期至今,在不同時期叱吒海上的重要及著名船隻,並通過對艦船數據和航行生涯的全面剖析,全方位地展示了眾多著名船隻的全貌。此外還對所涉及艦船的詳細尺寸、噸位、性能參數、開工及下水時間、武備(限軍用船隻)進行了詳盡描述,並對船隻的服役生平和最終命運給予了簡單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